13 min read

1000小食报 #14 我们会拥有许多许多厨房

1000小食报 #14 我们会拥有许多许多厨房

因为现在住的屋子租约到期且无法延续,投递完这期小报,我便要再次投入浩瀚的装箱搬家工作中。这其中一项艰巨又细碎的工作便是「搬运」厨房:包括但不限于将这一年添置的餐具包裹保护、把已经堆满一个橱柜的调味瓶、干货、米面密封严实、还有妥善安放颇占空间的锅具、厨具……

过去一周,在福州短暂停留后又赶回北京,一旦空下来就看租房信息,在迎来初雪的周末实地看房签约——看了一整周不尽如人意的房子,最后「有充分的厨房和吃饭空间」成了我不能妥协的条件。

吉本芭娜娜在小说《厨房》的结尾写道:

我会拥有许多许多厨房,在心中,或是在现实中,抑或是在旅途中。有一个人独有的,有大家共有的,有两个人的,在我人生旅途的所有站点,一定到处都会存在。

而我在经历离家又搬家的低潮情绪时,也如此安慰自己:我会拥有许多许多厨房……

回福州短暂停留的时间,去看了看家里还是毛坯的新房。站在那个空空的盒子里,我想起了被新楼掩盖的旧家厨房:

只有小小一方,挨着饭桌有一扇可以推拉的木框玻璃窗,每天晚饭开饭时,我可以透过玻璃看见家人在厨房完成最后的烹调工序。厨房的另一扇窗户朝东,正对日出的方向,每天吃早饭的饭桌都会被照得明亮。当我坐在书桌窗前也能看见厨房延伸出的结构,有时候饭快做好,父亲会隔空喊书桌前的我吃饭。

连通厨房和饭桌的小小天地成了全家人的动线枢纽,从此也在我心中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

不知道你经历过最重要的一间「厨房」是什么样子?

(现在的厨房朝西,每到日落时就会熠熠生辉)


渐渐消失的厨房器物

寻找鲎勺

回福州前,收到朋友 Ivy 的消息说她在连江杂货店给外公淘一把锅勺。在福州话里这种形状的勺子叫做「鲎桸(念做 hao ye)」,因为从前制作这种勺子用的是古生物「鲎」的壳。

Ivy 告诉我外公烧菜的鲎桸已经年久损坏,福州市内买不到,才专程到连江来找这样的锅勺。而在我印象中,用真鲎壳做的锅勺通常会出现在传统的柴火锅边糊摊:

鲎壳耐热,而且遇热遇水后,鲎壳会软化,可以更好地贴合锅边铲下米糊。鲎壳容量也大,舀满一勺可以分装两三碗汤水,效率极高。鲎勺相较普通锅勺尺寸更大,所以往往也是配合土灶大锅使用。

我跟家人打听在福州哪里还能找到鲎勺,一个是听说梁厝路附近的「供销社」还有。此外在售卖竹器具为主的传统日杂店询问店家,说是要等。

2014 年的本地媒体报道就记录下泉州最后在做鲎勺的人

大锅把水烧开后,将鲎壳扔进滚水中煮,等脆硬的鲎壳在水的浸煮下变软,再取出壳把里子翻出来,用锯刀把鲎壳里子的残存组织刮干净,用剪刀把鲎壳边缘剪掉,最后将鲎壳卷成锥形,插上竹柄,钉上铁钉,鲎勺成型。

最后做鲎勺的人

随着野生鲎鱼被列为保护动物,还有跟随生活方式变迁的厨具更替,我估摸着只能在传统食摊和老宅厨房里寻觅最后的鲎勺了。

在台湾彰化,有一家制作蚵仔炒面的店铺保留了用鲎壳炒制的手法:遇热软化的鲎壳除了贴合锅缘便于充分拌炒面条,也不容易将面条炒断,鲎壳还可以加盖在面条上焖煮,让炒面入味软烂——就像许多厨房老手能将一双筷子用得淋漓尽致。

即便找到了鲎勺,它在我家浅浅的炒锅里也难有用武之地,但我仍然想拥有一把鲎勺。在我看来,它挂在墙上,就是在诉说着过去人们惜物的生活史。

饭甑木香

在竹器日杂店找鲎勺的时候,我看到店里摆放着不同口径大小的木桶,它们的存在印证了「木桶饭」在本土饮食日常里的历史。如果不是因为两个月前在北京跟开了 18 年福建菜的林姐结识,她给我点了一份米饭配鱿鱼焖豆腐,并提到店里的米饭还是用木桶蒸出来的,我估计早就忘记木桶饭的滋味了。

这种木桶炊出的米饭颗粒松弛不粘连,更美妙的是米香中有淡淡的木香。类似的,在日本和台湾地区也常见木头制作的饭盒(比如「东池便当」和寿司店的米桶),这种饭盒不易聚集水汽,造成食材口感变差。

而搜查资料时,我才知道这种炊饭的「木桶」其实叫做「饭甑」:

甑,古代的瓦制炊具,底部有许多透气的小孔,放在鬲(lì)上蒸食物。
饭甑,中国民间炊具。流行于南方各地。一般是用木条箍成,呈上大下小桶状,中间用竹篾编织的藤条捆住,两侧有耳方便端持,有盖,底部有镂空底盘让蒸汽透过。

饭甑始于客家厨房:旧时家庭人口众多,米饭需求量大,以及为了减省柴火,使用桶形的饭甑就可以一次性蒸出全家人三餐的米饭。并且用饭甑炊饭同时,还可以产出饲猪的米汤,也可以将其他菜放在米饭上一起蒸熟。

用饭甑炊饭的步骤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先蒸一道再粹入开水蒸第二遍;第二种是先将米饭煮至六七成熟再开始蒸

客家人用饭甑蒸饭主要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是烧开水,依据要煮食的米量,烧一锅开水;第二步是煮饭,将淘好的米放入锅中,煮时需不时地搅动,以防米饭粘锅烧糊。煮至六七成熟时将米饭捞出,放入筲箕滤干水分,锅中剩下的米汤则用来喂猪;第三步是蒸饭,将滤干水分的半熟米饭置入饭甑,盖盖蒸熟。当热气从饭甑盖的缝里开始冒出的时候,米饭也差不多熟了。

现代家庭中已经难再现一整桶米饭的饭量,渐渐地我们也就告别了这种自带木香的炊饭味道。在福州有餐厅自创装在木桶里的「肉松芥菜饭」,灵感或许就来源于饭甑。

但只是空有木桶而没有木香。

蒸笼时间

大学毕业后第一个住处的厨房没有微波炉,所以加热食物的唯一方式就是蒸。家庭厨房中蒸锅、蒸屉还算常见,但使用竹子和木头制作的蒸笼则越来越罕见。

平日自己做饭如果需要蒸面点,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在雪平锅上加一层不锈钢蒸屉,再盖上钢化玻璃锅盖。但因为玻璃上的水汽冷凝后滴落,就会造成面点表面湿哒哒的,而如果是竹编的蒸笼盖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

笼盖用竹皮,也会视状况交互搭配竹子的第二层部位,笼底用靠近尾端的竹子做,质地较硬。中间段的竹子韧度好,拿来做框。
(摘自《好日况味》一书中「富山蒸笼」的工艺)

偶然跟朋友聊起馒头,朋友说馒头是一种便于携带的主食,常作为起早上学时被家人塞进书包的早饭。于我而言,馒头是父母「忘记」煮饭时的替代品,是「方便食物」的第一代表。

现在连馒头都渐渐少吃了,取而代之的是面包。我想其中有一个原因或许是面包不需要蒸,比馒头更快、更速食。面包取代了馒头,「叮一下」就好的微波炉也取代了蒸笼——这些跟不上人们匆匆步履的器物,终将消失于厨房吧。

无论是竹子木头,还是硅胶不锈钢,它们终究是为不同人生活而存在的工具,无须比较优劣。

对个人来说重要的是记得,使用工具,而不被工具使用。

Tips:如果在家想做出自带植物清香的炊饭,可以选择席草编织的「草包」蒸饭,或者购买干荷叶蒸饭包。二者都是更为轻便的日用方案。

大平一枝《东京厨房》

Young:因为对厨房的念想而重翻的一本书,竟然看出了一种「熟悉感」。某种程度上来说,在东京和北京租住的人面临着相似处境:高昂的居住成本下规划有限的厨房空间。所以和 BEAMS 出品的杂志风厨房特辑不同,《东京厨房》关注的每一间厨房和主人生活偏好之间严丝合缝的关系。作者也在后记致谢时说明:

对任何人来说,厨房想必都是像书架和衣柜一样不愿意对他人展示的场所。

我想只有真实在使用的厨房,才能透露出这样的真实个性吧。这本书也让我对新屋厨房恢复了些信心,因为每一间厨房伴随着使用都会拥有自己的独特样貌。

野乌梅:福州厨房系列

Young:尽管这个系列还只有一篇,但就像看《东京厨房》一样,既展露出有趣主人的生活样貌,又有可以实操借鉴的厨房细节。比如在厨房柜面上贴黑板贴的做法真是太合我心意了!

《好日况味》

Young:从厨房里最常见的 9 种器物出发介绍工匠手艺和生活场景中的使用。推荐理由一个是对制作工艺的详细交代,另一个是可以获得从制作者视角出发的器物使用/保养建议。

食器设计

Christina Liu:模糊食物和食器的边界

【當代工藝要去哪?】陶藝家 Christina Liu:松露、鮑魚殼化成盤,以食器完整米其林餐桌的用餐體驗 | ShoppingDesign

Soft Serve:以食物造型为出发点的独立设计

Young:从浮窗内容里翻出来听的一期设计工作室播客。工作室的主理人 Jiaxi 初期工作以造型摄影为主,机缘巧合下追随自己对食物的热爱,从食物造型出发研发产品,涉及食器和家居配饰。印象比较深的是节目中谈到转变方向的一个原因是,市场要求创意输出的速度太快了……

以面团为概念打造的餐盘,图片来自 ins @softserve

Feel Food:喜欢是不由自主的

Young:以无印良品设计师深泽直人核心理念「WITHOUT THOUGHT」展开的系列议题。在以「Feel Food」为主题的设计作品中,个人最喜欢的例子是一个仿照毛衣纹路烧制的厚壁马克杯。从触感传递出饮品的温暖感受。

昨天发出迟到一周的《1000小食报》编辑部十月通讯,关心编辑部近况进展的朋友可以跳转翻阅一下。希望可以尽快安顿好新屋厨房,安心编辑出新一期小报。

也期待你们来信和我分享阅读小报产生的想法和感受~

一个嘱咐:如果你发现小报被丢进推广邮箱,还麻烦大家将发件邮箱添加至联系人列表。


由 Young 编辑的《1000小食报》:

https://1000xiaoshibao.com

查看往期:

#1 在福建,每一滴雨都是一朵海蜇皮。

#2 越侨咖啡,时间的玫瑰

#3 味觉记忆不见得从味觉开始

#4 失恋的福建厨师不要进厨房

#5 家——需要一种深入的解释

#6 人要创造「移动」的能力

#7 一封饭桌上的展览邀请

#8 家宴只有开始,没有结束的时间

#9 明天起,随身携带一道家常菜

#10 烟火气是复杂的,是无穷无尽的重复

#11 为什么全国人民不能养成好好喝汤的习惯

#12 储藏食物也是储藏我们的文化

#13 牡蛎是海岸的肌肤,料理是记忆的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