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小食报 #21 喜欢吃的人多,喜欢做的人越来越少

这是一封在活动紧张筹备的间隙书写的小报。和往期书写更多食物不同,这次我想分享三件「幕后」,也是过去一周我在做本土饮食传播项目中最深刻的体会。
同时作为今年最后一期《1000小食报》,也希望这一期的分享可以给正在创作的你、或者正在生活的你、或者正单纯热爱食物、热爱本土文化的你一些启发和力量。
新的一年,希望「1000小食」可以继续和与你建立深入的连接。

学到一件事:真的想做,就开口求助
上周二小报发布了「在地厨房」的体验邀请,截至周四 20 个名额全部报满,这让我稍微松了口气。
——因为发布前我一直是忐忑的:比如工作日晚上的时间是不是不够友好?对于没什么参照活动的新体验,大家对价格的接受度是什么样的?以及,现在还有人愿意动手制作食物呢?
周二消息发出后只有 1 位同学付款报名,那天睡前我就设想好了活动可能取消的结果——而唯一报名的朋友,我可以邀请她来家学习。周三中午正好见了竹白的大管家 @李奇,聊了聊《1000小食报》的创作历程,也交流了各自过去一段时间的心得。他告诉我很受用的一件事是:要学会主动开口求助。
开口求助后,最坏的局面是什么呢?被拒绝?那或许也是个获得中肯意见的好机会。
李奇告诉我,「大部分人是愿意帮忙的。」
我问了问自己,相比让「在地厨房」这件事发生的渴望,我对开口求助的顾虑好像并不重要。于是见完面我一鼓作气给自己身边可能对这个项目感兴趣、愿意支持的朋友发出了推荐请求。
朋友们真好呀,不遗余力地推荐「在地厨房」,还主动给「小样」背书……
来劲:
虽然不在北京,但小样终于如愿以偿地把家乡美味介绍给更多朋友,替她开心!希望福州芋泥能温暖在北京的你。
小米饭:
#在地厨房 认识一个地方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把这个地方的美食塞进嘴里,而比这个方式更好的方式可能就是还能亲手制作一下这个地方的食物。下周三四(12.29、12.30)晚上又能通过小样和她的食物去认识福州啦。小样也是我认识的非常女子力 MAX 的姑娘(大冬的评价),一个人的编辑部、1000个小食计划都超级棒呆,年末跟她一起用美食给2021年划上句号吧~~
源源:
有点酷🆒 小样同学可谓是人文美食的推广官了,这种活动太宝贵了。跟食物产生细腻、朴实的连接,在当下是太治愈、太稀缺的体验了,平常人在这年月连好好吃饭也难以做到。如果不知道如何开始,这个活动真的可以考虑一下👇
宋壮壮:
朋友小样一直在尝试用她独特的方式链接食物、情感和文化,这是她的新实验,福州芋泥也是真好吃,推荐大家去体验!
Shanshan:
我们上一期播客的“重磅嘉宾”小样姑娘在岁末又要举办美好的【在地厨房】体验了!芋泥爱好者朋友们,欢迎来小样的厨房品味这秋冬季节里素朴、珍贵又饱含匠心的甜意呀😋
还有一些帮忙传播的朋友,不一一列举啦,再次谢谢你们!这些消息传播不久,两晚活动的位置就陆续被占满了。
而这一次的经历也让我发现,原来自己是这么不擅长求助的人。将这件事在《1000小食报》里分享出来,也想给和我一样不擅开口的人一些勇气:如果你相信所做的事情存在价值,那就努力把这份心意传递出来吧。对我来说,也是因为难以放弃想让人「亲口吃到、亲手制作」的愿望,才开始学习求助和「麻烦」别人的。
学到的第二件事:要反反复复地做
最近两周密集地做了许多芋泥(感谢我拥有一位可以一整年吃芋泥都不厌烦的室友。):猪油和奶油的对照、干果版本、传统甜度版本、减糖版本、荔浦芋版本、槟榔芋版本、手搅版本、擀压版本……反反复复地试验了一些芋泥的可能性,最后也很难说找到了所谓的「完美配方」,倒是可以归纳出一份失败技术总结。在厨房里,失败可以教会人更多。
反反复复的另一个收获是更敏锐的感受。此前我只是概念上知道槟榔芋和荔浦芋在香气上是有分别的,但最近做多了,确实在芋头刚一蒸出来时就能清晰地闻出来。这也让我想到以前在面包店后厨时,工作伙伴说每一种面包出炉都有自己的香气——但第一次进后厨时我就只能泛泛感知「面包香气」。
反反复复之后,也更能够知道每一次重复中最不可替代的工序是什么——那就是一道菜/一件事的关键表达。还拿芋泥这道菜说,不可替代的是反复碾压至细泥的工序,也说明这是一道「口感」甚于「口味」的菜,相应的,选哪一种芋头,加多少油和水、搭配什么干果,包括就算烫口也要趁热吃,背后的指导原则可能都是为了一种细腻幼滑的口感。
第三件事:关注细微处的分别
为了面对准备食材上的失误,今天一早我就在满北京地找福鼎产的槟榔芋头,从在北京经营福建餐厅的主理人、到菜市场商户、淘宝卖家、家人、最后到福州驻京办的厨师长挨个问了遍。虽然最终没有买到一整颗完整的福鼎槟榔芋,但过程中获得的充足信息已经让获得这颗芋头本身不那么重要了。
在北京三里屯经营「厦门阿辉嫂姜母鸭」的老板阿辉哥是在凌晨 4 点半通过我的好友申请的(大众点评上挂着的商户电话如果是手机号,八成可以搜到微信)。此前对店里添加芋头的花生汤印象深刻,便仔细询问他使用的芋头品种,以及我所遇到的问题。他热心帮忙询问他的蔬菜供应商,听说我要自己做芋泥后说道:
喜欢吃的人多,喜欢做的人越来越少了。
接着又找在马连道经营「沁旺达」宁德菜的林姐问芋头,她说店里用的一般也都从老家直接寄。但临近过年,加上她的店放假更早,所以已经停止从老家发货,开始清现有的库存,也很难帮上忙。
想到昨日从家附近「金旭市场」外卖买了一种「香芋」,是和荔浦芋区分开来的两件商品。为了确认「香芋」来历我又致电了菜市场,接电话的大姐说实际上也是荔浦芋,只是因为包装不同而挂了两个商品名。第二家联系的菜市场,是向来以食材丰富著称的「三源里」,托之前微信买猪肉的阿姨去蔬菜摊问芋头,无果。
接着我又联系了一家菜市场,在电话里仔细描述了我需要的「大芋头」,这次电话那边的姐姐很耐心,跟我说,「哦,我们年初有进过那种芋头,我们叫老芋头。但因为我最近不在北京,我让家里人明早去上货的时候帮你带啊。」她给了一点希望。
在淘宝上找到福鼎芋头卖家,我拿着购买的芋头照片试图请客服辨别是否产自福鼎。客服也拿不准,反倒慷慨地宽慰我:
是不是槟榔芋不重要啊,您煮了好吃就可以了啊。(我们的芋头)外观跟您这差不多,价格比您那贵,不划算,跟我们买。芋头个别总有不粉的。
然后我又求助于父亲,他身边问诊的病人听到电话里在询问槟榔芋,就热心搭话说可以上超市买包装的成品槟榔芋头条。父亲顺口提到福鼎产的芋头很多走进出口,所以很多都会加工成便于烹饪的芋头条(想来原因有方便运输、商品价值高、以及口感稍次的部位可以加工成其他芋头副产品)。这突然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半成品荔浦芋的真空包装往往切片,而槟榔芋是切条。
最终我选择在一家椰子鸡火锅店的外卖里,下单了三盒福鼎槟榔芋头条。为了确认食材来源,我给店家打电话时特别询问了店里是否有完整的一颗槟榔芋头,回答说都只有成品芋头条。
…
此前在小报里写过,了解本土饮食要从本土食材开始。我在北京找「福鼎槟榔芋」的困境,大概就跟湖南人在北京找「本地辣椒」面临的一样吧。
我寻找和辨别的本意,其实并非区分食材之间的高下,而就是想弄清楚这些食材间细微的分别。因为正是这些细微的分别,塑造了本土饮食中根源性的味道。
关于芋头的问题,我还是会反反复复继续问下去的。

图:今天去福州驻京办后厨跟点心师傅学芋泥了

由 Young 编辑的《1000小食报》:
查阅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