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小食报 #24 直白地感受做成一道菜的快乐

为了准备上周二开展的「两代人的厨房」主题展及家宴活动,回到福州提前开始了自己的「寒假」。周末和父亲、还有福州白杨商店的伙伴们合力呈现完两晚家宴,今年(农历旧年)的「1000小食」的落地项目也算告一段落,剩下时间主要就是给一些未尽事项收尾,以及给「1000小食」做一份 0.5 年度总结。
昨天在「田螺姑娘」陈老师的年终总结文章里看到她写的一段话:
我碰到过很多人刚开始学做菜就想一次性总结所有规律,总结当然有利于培养直觉,但我现在觉得:直白地感受做成一道菜的快乐更重要,用这种快乐来堆量,何止不笨拙,规律来得挡都挡不住。
不再试图时刻勘破规律,但尽可能放纵自己进入底层,用心感受一棵萝卜一根藕,反正探索也十分快乐。
直白地感受、探索也十分快乐——深以为然,因为在做菜这件事上,我对自己是很包容的,甚至不惮于跟来参加家宴的朋友说,自己真正开始做菜其实也就是去年的事。虽然从厨时间短,但底气大概就来自那一两道,自己反反复复做过的看家菜。
有了保底的菜,就可以留给自己一些探索空间:探出门路带来的快乐是一种,而过程里自己琢磨、自己跟自己较劲的劲儿,是另一种快乐。当然,失手的时候是被自己的笨拙笑到。

记「两代人的福州家宴」幕后
「两代人的厨房」展览主题其实是从敲定由我和父亲一同来呈现家宴后定下的。此前的小报中书写了第一次和父亲通话沟通菜单时被斥责「文不对题」的经历,直至家宴活动前晚,我还在跟父亲小心翼翼地提出自己的出菜想法,终于达成一致。
围绕「两代人」的主题,在制定菜单时我的考虑主要有三点:
- 菜品应该是由我和父亲共同制作的,其中的「陈皮洋烧排」和「炸燕皮茄子卷」完全是我的菜谱;
- 相较于做大部分人耳熟能详的福州菜,我选择的更多是有独特家庭记忆的菜式;
- 对于一些父亲拿捏食材和调味的菜式,我可以参与「呈现」的工作。

图:最终敲定的家宴菜单

图:准备就绪的家宴餐桌
在家宴现场收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评价,比如「菜单上的菜我都没有吃过,但又吃得出是地道的福州家常味」。
这位朋友其实回应了我最初设计这场家宴时的顾虑:不同于在北京做一场福建家宴提供的「新鲜感」,回到本土的家宴如何给人创造「新意」呢?最终我发现,本土家庭料理也有多样性,变化的是依据家人口味偏好的食材组合,不变的常用的调味手法和烹饪方式。
一位家在福州长乐的朋友吃完饭来交流,问我:「所以你们家的家宴真的会吃炒菜吗?过年我们家都是煮火锅,跟我想的太不一样了。」长乐为福州市的市辖区,福州的机场就位于长乐,从机场开车回市区大约 40 多分钟车程。即便联系如此紧密,但论饮食最终还是一家一味。
选对食材,菜就做好了一半
家常烹饪工序一般不复杂,尤其以福州对「原汁原味」的追求,如果食材对了,菜也就做好了一半。
家宴活动前三天,父亲就开始采买食材,比如先跟固定的肉贩预定黄牛肉做清炖牛杂汤,并且要兼备牛蹄筋、牛腩、牛腱、牛肚几种部位,第一次买完发现牛肚少了,就得再去买。
跟父亲一起去早市买做凉拌鱼唇的鲨鱼皮和洋烧排的猪肋排,后者是连走了三处市场才勉强买着厚度达标的肋排。
#早市手记#
鲨鱼皮:家附近生鲜市场一角一家专卖鲨鱼皮和鱼翅鱼胶的店。店家见我们是“自家吃”便拿出一场“顶好”的鱼皮,说只剩两张了,卖完就过年。父亲说买两斤半,需要剪一半。店家将鲨鱼皮摊在台面上,拿着剪刀反复斟酌从哪里下刀,裁切方向——那一刻眼前的人不像鱼贩而像裁缝。剪好鲨鱼皮后,让父亲从两片中挑选,父亲又用拇指和食指捏了几处鱼皮位置确认,挑选了更厚更有咬劲的那一片。
肋排:做洋烧排用的肋排连走了三四家肉铺都不尽如人意,“太薄了”“有没有切厚一点的”,如此反复。因为肋排的肉多切给了五花肉,后者得以卖出更高的价格,但太薄的肋排做洋烧排就经不起长时间的“烧”,稍一烧制就见骨了。而靠近前蹄的“前排”部位肉虽厚实,却多了不规则的侧骨和肉,可以切成方块的排骨部位很有限。

图:和父亲采购鲨鱼皮和肋排
看父亲采购食材,必不可少的是上手触碰、或按或捏,如此才能确认是否需要。对比自己买菜,早就将「挑选」这步骤外包给了外卖平台的选品和采购,即便偶尔走进市场,也不愿意用手去触碰生鲜,完全「以貌取材」了。
家宴饭桌上有朋友问父亲,为什么鱼唇和平时在餐厅吃到的不同。父亲略带点骄傲地说,因为是挑好的呀。餐厅卖的鱼唇比较薄,价格低,但吃起来口感就不如厚实的有嚼劲。我想这也是家宴区别于餐厅经营的地方:给「家人」做的菜不会在食材上俭省花费。
用食物传达两代人的饮食经历
炸燕皮茄子卷
这是直到家宴当天中午才确定下菜谱的自创菜,原本的设计是油炸燕皮佐茄泥酱——来源是 2015 年前后在北京方家胡同的一间小酒馆的下酒菜。酒馆的主理人之一是台湾人,这道下酒菜也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色,让我第一次让我看到传统的本地「肉燕」有如此时髦的呈现方式。
小酒馆里的搭配的蒜蓉茄泥又是北方胡同人家的经典凉菜,作为在北京待到第 11 年的福州人,于是通过燕皮和茄泥的组合来表达这两座城市对我的影响。
注:肉燕,形状类似馄饨的福州小吃,不同于馄饨的地方在于,肉燕的外皮同样是以肉制作的,将肉反复捶打成肉泥,掺入番薯粉擀成透光薄皮,再包入肉馅。所以肉燕本质是「肉包肉」。

图:小酒馆里的「炸燕皮佐茄泥」
定下菜单后,这也是我最没把握的一道菜。果然在家宴前一天试做时,发生了自己预料不到的情况:
本地肉燕皮的审美是越薄越好,所以父亲买回来的肉燕皮油炸后,过于酥脆,完全无法像玉米片一样承载茄子泥的重量,吃起来也十分狼狈。
我和父亲在厨房研究,又想出把茄泥像肉馅一样包入燕皮再油炸。结果第一口吃起来就觉得油腻,并且茄泥中的水和油析出后,燕皮也难以保持酥脆。
那天晚上我一边搜寻茄子的菜谱,一边想着用来顶替的菜色。看到「茄子天妇罗」之后,我想或许肉燕皮可以替代面糊的作用,包裹着茄子油炸形成一层薄薄的面衣。酥脆和绵软的口感对比应该也很有趣!等父亲回家后,一起围着油锅又试了试,口感过关!但因为茄子未经任何调味,茄子卷吃着略感单调。
于是又从「麻酱茄泥」联想到日式胡麻汁,恰好家里有,蘸着一试,胡麻汁和油炸燕皮茄子卷虽然香味契合,但略显厚重。酱汁中需要再加入一点「清新」的调味。
第二天醒来,对这道未完成的菜品仍感到忧心忡忡,正好在聊天中跟田螺交代了一番对茄子卷的设想。她问我「肉燕汤一般会怎么调味?」「白醋和白胡椒!」我一回答完,就发觉茄子卷的蘸汁有了眉目!于是撂下聊天就进厨房实验蘸汁,这道新菜才终于完成了。

图:最终完成的「炸燕皮茄子卷」
双味福州芋泥
每次在家做芋泥,都要和父亲对倒进去的糖进行一番博弈。最终在家宴里呈现的「双味福州芋泥」就经过了和父亲对甜味的商讨。出菜的时候,我请父亲额外炸一些槟榔芋头条,最后插入每份芋泥中。我会请来家宴的朋友可以尝试用原味芋头条蘸着芋泥吃吃看——这大概也是福州人没尝试过的吃法。这个吃法的启发正来自 12 月在北京做的「在地厨房」体验现场。
我常常用鱼和水的关系来形容本土饮食之于本地。于我而言,是在离开本地后,才真正开始了解本土饮食。同样,在本地人习以为常的芋泥中,制造一点陌生的经验,或许能让人更深刻地感受其本味。

图:家宴里的福州芋泥
借由食物,与上一代进行具体的对话
在关于「两代人的厨房」主题展览的介绍中,我写道:
这是一次两代人的对话契机,发生在每个家的厨房里。
筹备上周末的家宴,也是我与父亲久违地共同完成一件事。从离开家上大学起,父母就离我们的日常语境越来越远,交流话题也变得越来越程式化。而这次和父亲一起定菜单、测试菜品、商定出菜顺序和摆盘方案的过程中,我们重新找回了「具体的对话」。
比如和父亲讨论「陈皮洋烧排」的摆盘:因为家宴采用即位方式,所以每人将分得一块大肋排。但白盘中只有一块肉就显得有点愣,我提出可以搭配绿色西兰花。在讨论过程中,我又想到洋烧排本身酸甜为主的味型,用来搭配水果或许也不错。陈皮可以搭橙子!虽然是父亲从没见过的洋烧排摆盘,但他也对这一方案表示认可。
第一晚的洋烧排出菜时,直接将肉汁浇在肋排上,但因为烧制过程中肋排出油多,肉汁中的油水分离,并不能很好地挂住肋排,于是我们讨论,第二晚就将肉汁先分离出来,勾芡调成更浓稠的肉汁浇在肋排上,最后的菜品品相果然更令人满意。

图:陈皮洋烧排
…
这次家宴的筹备过程中,令我感到意外的一点是,父亲对我在厨房的探索其实挺包容的。比如在我拿不准茄子卷这道菜时,他没有凭经验直接判定「不靠谱」,而是跟我说「那你试试」。在给「老酒煨排骨鲍鱼」调味时,我执意酒味要更浓郁一点,他就让母亲帮忙去便利店又买了一瓶高粱酒入菜。在我尝试给鲍鱼改刀,结果切到手,不好意思地交还菜刀给他后,他跟我说:
「谁没被刀切过呢,都会的。」

图:和父亲在白杨商店的厨房备菜

田螺姑娘:食材插画系列
Young:这是田螺与插画师海天共同创作的食材系列。第一眼看到海天的食物插画时就很惊喜,水彩的风格透出食材本身的水灵,新鲜,而画面构图和文案也能激发人对食材的好奇和期待。而田螺在年终总结中也提到去年开始逐渐沉淀对食材的理解,我也能从偶尔与她在微信上的对话中感受到,无论是讨论辣椒还是讨论茄子~ :P
情热大陆:寿司匠人
希望你们能做到像我对待寿司一样,对待我这份(拍摄)素材。
—— 杉田孝明
Young:室友将投影仪搬入小饭厅,上周一的晚上我们开启了观影模式。有意思的是,我们挑选了两集情热大陆的主题都是「寿司匠人」,分别是杉田孝明和难波英史。在同主题下,对照看不同匠人的行事差异,就会感到在料理中真正重要的不是用木桶还是不锈钢盆的差别,既有不苟言笑的师傅,也有菩萨一般的师傅,唯一能找到共同点的,大概就只有两人做事的态度了。
内田悟:蔬菜教室
Young:这是一套可以像工具一样随用随查,实践后补理论的食材料理书。做完茄子卷之后,我查了查书里茄子这一章的料理建议,比如根据茄子上市时期的早晚,含水量不同要采用不同切法:
含水量高的初期茄子比较软,要竖着切。晚期茄子含水量少,皮也比较硬,要横着切成圆片。
秋冈芳夫:好器皿是与手和唇完美契合的器皿
Young:上周,小报读者@一点给我分享了 MUJI「人与物」文库本系列中《秋冈芳夫》这一辑。作为日本工业设计师,也是生活日用器物的设计师,他揭示出许多器皿与人的触觉间的微妙联系。比如他写作的《餐具购买的方法》一书中写:
冬天早晨的味噌汤很美味,但那味道用汤匙就无法品味。不把碗捧在手里便不能完整领略。眼、鼻、舌,品鉴色、香、味,而手则感受着那份暖意,这才是早餐的味噌汤。
用手抓着吃很美味的,是仙贝与饭团。拿手一捏更美味的,是手握寿司。将器皿握在手中品尝的,是甜米酒、味噌汤、煎茶。
为了更好地品茗,我们没有给茶具安把手。茶杯捧在手里的感觉也是茶之美味的一部分。
我们是触觉民族,手也享受着茶与食。
他主张用手来买的器物,还有玻璃杯、菜刀、筷子等。
在无印良品官网的「生活良品研究所」栏目中有一篇为《重量的设计》,其中写到日本人对拿起来更轻的餐具偏好,引用了秋冈芳夫的研究数据:
在他的著作《为了生活的设计》中称重了各种器皿的重量后这样写到"汤碗是 100 克,苹果的三分之一重量。大中小 4个组成的"餐具"以前的"四个碗"加起来 270 克。禅僧使用的"计量器"是6个组的漆器也只有 270 克。均为 1 个大玻璃杯的重量"。
2020 年,秋冈芳夫诞辰 100 周年。日本设计杂志《AXIS》的作者日野明子,作为秋冈芳夫以前的学生,撰文分享了她对秋冈芳夫的设计观的理解。

家宴活动开始前,我才惊讶地发现名单上有朋友提过的 newsletter 读者 saber。结束后我们聊天知道,2019 年开始他就持续坚持着三明治的「每日书」写作,2020年毕业,现在是一家本地连锁便利店的策划。心想,他会不会将笔下的便利店故事,变成货架上的现实。
我们作为日常更多站在「文字」背后的人,我鼓起勇气问他对小报和我本人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他说我的文字给人感觉是「向前」的,而本人似乎会「往后退」一点。
这周《1000小食报》还在《声东击西》关于 newsletter 的新一期播客节目中被推荐啦~ 开心!
推荐新朋友可以先阅读这一封「写给 1000 位读者的信」来快速地了解小报的过往投递内容,也欢迎你们来信与我分享你在读报时产生的任何感受和思考~

由 Young 编辑的《1000小食报》:
查阅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