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min read

1000小食报 #34 人生的奶油是花费时间和努力完成的事

1000小食报 #34 人生的奶油是花费时间和努力完成的事
当你花费了时间和努力,完成了那件难办的事情,它自然会成为人生的奶油啊!
——村上春树《奶油》

「人生的奶油」来自有天深夜在朋友圈刷到的一位朋友在上海写的隔离笔记。

过去一周的种种消息令人心蒙灰,疫情中的每个普通人都在为食物而劳累。朋友分享的这则笔记里提到小时候母亲在厨房传授的食谱,在异乡合租时与室友分享的食物,最忙碌的工作期间做饭带给他的放松效果,以及现在作为上海疫情中的在场者,自己会将做饭的食材用量减半……从日常回忆到无常,他想分享最终在咽下食物时对人生新的理解——这则笔记成为近来最让我感到平静的一则个体叙述。

如果你也在上海,想跟我聊聊食物,可以给我回信。

你一天会花几个小时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在小样的生活中,这个时间是 8-10 个小时。

上周三,由 Alex「绝对是个妞儿」在三月份拍摄的采访视频发布了。看过视频的你会知道,每月都要落地线下体验的我其实并不是一位「社牛」。对我而言这次拍摄也是一次充分把自己「交出来」的经历,来和更多人分享我对「1000小食」、对自己和食物的关系、对人和人之间真实连接的看法。

图:Alex × 小样

负责这期视频剪辑的朋友叫 Gaga,在剪辑收尾阶段,她告诉我要跟我相约第四期「在地厨房」来给我帮忙。出乎她意料的,我很快就找她帮忙了,昨天请她来回开了 4 个小时的车一起去位于密云的 Hobo Farm 做野菜食谱的调研。想在小报里谢谢她!

新一期野菜食谱体验的「在地厨房」预计将在本周末发布招募~先来分享一些我们在 Hobo Farm 挖野菜的记录:

图:挖到的苦麻菜,形状像开在地里的绿色雪花

图:和 Hobo Farm 的冬子一起挖菜(随时被出题)

图:挖回来的一筐野菜,和「尝百草」测试

建立与食物有关的个人事业

Alex 的采访视频发布后,有许多朋友通过视频找到了我的公众号,进而在公众号里找到微信联系上我。我也因此收到了许多充满饱满情感的赞赏和鼓励——对我而言,这些反馈让我对「1000小食」计划的推进更多了分信心(再笃定的创作者都需要持续的反馈啊),也让我从过去一整月的疲惫中「回血」,继续将自己提起来筹备第四期的「在地厨房」。

在这些素不相识的来信中,有一封来自署名为牛的朋友「来信」让我印象深刻。她添加我的微信后就给我发来一个名为「to Young」的 word 文档,其中写道:

你好,小样,可以这样称呼你吗。在 Alex 的视频里面看到了你,我感到很新奇,同时很感动。一方面是临近毕业正在寻觅出路的自己从未见识过,如此具体又真实的,不做妥协的做着与自己的兴趣有关的事业,同时还能坚持下去的案例;另一方面是在之前,我一直以为对食物感兴趣的自己,如果想要有除了家人朋友之外的交流的话,就只能选择做美食博主,你的项目让我开拓了视野,第一次知道还可以有这样的形式。

以下是我的部分回信:

(你的来信中)还告诉了我一件很重要的事,呈现与「食物」有关的事业可能性——这点确实是我之前没有多想的。我在大学时候的实习,到毕业后从事的一些工作,也依着自己的兴趣做了不少跟食物相关的事情:比如做美食杂志的撰稿编辑、探店内容的运营,做连锁餐饮的品牌营销,即便是在完全不相关的工作里,我也会尽量去和食物贴近,比如做食物的选题,做食品消费的用户研究。
回过头我还是挺感谢这些经历的,一来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更确信「饮食传播」是自己会一直做,并且有内在动力的事情;二来这些工作提供了对食物不同视角的观察角度,也完全拓宽了自己对饮食的体认。而现在专注在做的饮食传播,也有不少是借鉴了之前工作中的经验呢!因为你说到自己现在在找工作,就想跟你分享一下我从毕业工作到现在决定创造自己事业的轨迹。

「饮食传播」其实并不是一个有既定路径的职业身份,我曾经用「饮食是自觉,传播是专业」来拆解对它的理解。而我现在看来,「饮食传播」最重要的并不是知识层面的事情,比如是在人类学,还是在传播学的范畴去深入它,也不在于要积累足够丰厚的传播技能、饮食经验或烹饪技能。做「饮食传播」最重要的是先要厘清自己传播的意图:为什么而传播?为什么要借助饮食行为来传播?这件事与自己的关系是什么?

其实厘清自己的传播意图之后,接下来要考虑的事情与其他任何事业无异,包括如何通过这件事给自己开出工资、如何让它尽可能做得久一点?

粿如何走进当下和日常

第三期「在地厨房」的体验内容是与福州百年老字号粿铺「彬德桥」合作的。在讨论合作之初我就允诺这家粿铺的第四代传承人,希望能通过体验者制作、分享食物的现场互动,去挖掘「粿」这种传统食物形态如何在当下、在日常生活中延续的传播方案线索。

以下是在两场体验的筹备过程和现场获得的一些观察和启发:

1.运用时令食材拓宽「米有时节」的传统内涵

在福州本地传统中讲究按照特定的时节食粿,比如春节和农历七月三十吃红糖糯米馅的「平安米斋」(念作 zei)、清明吃红糖萝卜丝馅的「清明粿(菠菠粿)」、立夏吃「碗糕」(一种米发糕)、重阳节吃「九重粿」、冬至吃「米时」(念作 Ci)……而此次「在地厨房」体验的「清明粿」除了具有特定节日食用的特征,还具有使用时令野菜的特点——是「时粿」的典型。

在我看来「时粿」与节日的典故固然深厚,但在传播上容易受限于地域习俗差异,而「清明粿」本身的制作特征反映出鲜明的时令特征,即传统做法是用春季漫山的野草「鼠曲草」制作粿皮。鼠曲草的特征是叶片有灰白色绒毛,剥离叶片的手感类似把棉签上的棉花抽出来;以及每一株都开有黄色花簇,类似毛衣上线头钩针打结的形状。因此鼠曲草在一些地方也被称为「棉草」、「黄花麦草」,而我最喜欢的一个名字是「黄花梦」。

图:鼠曲草又叫「黄花梦」

在开始筹备这期体验的 3 月初,我通过淘宝从福建龙岩订购了一批鼠曲草,当时收到的草只有少量的黄花。而到了月底活动前夕,收到的鼠曲草几乎都开花了,择草处理完发现花蕊的部分比叶子还多。所以如果完全使用鼠曲草来制作清明粿的话,越临近清明,粿表皮颜色会越接近黄绿色。

粿的颜色从何而来?这也是在现场大家下意识会好奇的问题,比如颜色酷似三文鱼的「安南粿」——传统制作安南粿的粿面添加了红糖,所以粿皮的色泽会呈现淡红色。但或许为了仪式中的使用效果,或出于对不同粿品区分的用意,市售的安南粿面团一般会加入颜色更鲜亮的食用色素。

图:福州传统时粿

如果要让粿进入日常饮食,应该将「时节」延展到时令层面,将当季的食材融入更多传统粿的制作中:既回应了传统,也让食粿本身更具有品尝价值,而不是靠层出不穷的新口味馅料来制造卖点。

在体验设计中,原本打算只起装点作用的干茉莉花、干桂花,还有应季的新鲜槐花,结果最后装点有这些花的清明粿成了现场口味评价最高的清明粿——甚至有朋友询问同桌,「能不能带走一个你做的?」

图:带花的清明粿

2.由气味贯穿清明粿现场体验

气味是构成饮食体验的重要组成,相较于形、色、味却更难被传达。但在我对粿的印象中,炊粿时的香气甚至是比粿本身更深刻的记忆。

在福州本地常用「艳山姜」的叶子来铺垫粿蒸制,当蒸汽升腾,艳山姜叶浓郁的香气也会随之弥散在空间中。用来铺垫的粿叶一般是因地取材,常用的还有芭蕉叶、朴树叶、芦苇叶、箬叶等。而艳山姜在台湾也被称为「月桃」,它的果实是常见的一味中药材「草豆蔻」。

所以在设计现场方案时我就决定将气味作为贯穿始终的体验:

  • 感知食材的气味:从食材环节让大家亲自去闻、去辨别带有气味的叶片(现场除了艳山姜叶,还提供了班兰叶、柠檬叶作为对比)和野草(额外准备了新鲜艾草来和鼠曲草做对比)。
  • 制作过程中的气味:包括提前制作的鼠曲草泥清香、还有炊粿时的艳山姜叶气味。如果不考虑体验时长,原来还计划加入焯烫鼠曲草的环节。
  • 品尝时描述气味:清明粿蒸好后,大家会围坐圆桌品尝和分享各自制作的成果。在询问大家对艳山姜叶气味感受的时候,在场的一位甜点师 Mimo 提到了叶片气味中的「凉凉的感觉」——不知道是不是自己过于熟悉这种食材,以至于自己从未感受到这一点。
  • 伴手礼带走气味:明确了贯穿始终的气味体验后,我也在每个人的伴手礼袋子里塞进一片艳山姜叶,并告诉大家可以用它来垫其他蒸制的食物。一个小插曲是,在和彬德桥的潘旻校对活动食材时,发现艳山姜叶片的数量可能不够伴手礼,我说明了它的特殊作用后,他回复我:我安排人上山去采了。

图:现场的食材体验

3. 设计粿的形状是赋予粿个人印记

现场大家发挥自己创造力,捏出了一些形状各异的粿,比如有立方体、糖三角形、派大星形、汉堡包形……这是一个意外的收获——原因是现场蒸制使用的是三层的蒸锅,所以大家的粿是同时蒸的,为了能在一锅里辨认出自己的成果,我就提醒大家「做自己的标记」。

而改变形状似乎是最下意识的反应,这让我想到小时候自己跟着父亲做「白丸子」(一种糯米丸子甜汤),也总会在规矩地搓圆若干糯米团子后开始发挥,捏出一些异类混入锅中。

粿不像饺子、面条,改变粿的形状对最终的口味不会造成什么影响,但这一过程又增加了制作乐趣。如果从粿进入当下的语境来考虑,设计粿的形状可能是品牌表达的重要环节。

图:形状各异的粿

4.味觉记忆不仅与味觉有关

味觉记忆不见得从味觉开始。

在每一期「在地厨房」中都会设置一个通过食物来认识每个人的环节。而在这一期,我提前向报名者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在家乡春天会吃到的野菜食物;另一个是在家乡过清明节特定要吃的食物。

对我个人而言,这也是每一场体验中我最期待的一个环节:因为这张圆桌上不仅仅会呈现食物,也在呈现我们对不同地域饮食文化的固有标签,借由围坐一桌的「当地人」口述,这些误读标签会被消解,我们对食物的认知会被人真实的描述拓宽,人和人之间会共鸣,会得到理解。

参加这一场体验的北方朋友说起春天野菜,大家不谋而合都想到香椿。但同样是香椿,每个人最后留给我的画面是不一样的——因为大家回忆的几乎都不是锅里那道菜,而是构香椿芽儿的经历,由香椿激起的邻里矛盾,姥姥家的记忆……这些叙述成了我们理解他者口味的重要前提。

由此想到,当我们要去传递一种「很本土」的食物时,与之相关的地点、时间、人物、活动的细节阐释,都能帮助外来体验者减少对这种食物的陌生和抵触。

图:通过食物来认识每个人

让传统的粿走进当下和日常,最终要回答的问题其实是「什么是粿?」,这个回答并非从它的原料,而应该从文化特征上来界定。我到目前看到对粿最完整的一种理解,来自台湾的文化厨房「雙口呂」:

我们总说,早期做粿最重要的目的是拜拜,粿是人与神的连结;做粿不是一两个人可以完成,做粿时节,亲戚邻里都会一起帮忙,粿是人与人的连结;做粿使用的食材采集自自然,粿是人与自然的连结。

截至上周五,《1000小食报》达成了第三次 1000 位读者的里程碑,累计订阅人数为 3050 人。

还收到读者 David 的一封求助邮件——关于柠檬果肉🍋的用途和使用方案。请有办法的朋友们直接回复此邮件,我来转达给他:

最近遇到一个烦恼,就是柠檬。没想到这个东西让我非常纠结,我买了一箱现在已经坏了不少 仍然不知道该如何好好处理。我一开始选择的是鲜柠檬去种切片泡水,后来加入蜂蜜水,不断的调节比例始终不能如意。
索性就用封装盒子用蜂蜜腌制柠檬片,味道能好一些。
我还有一部分用干果机处理了一下,但我不甘心柠檬就这么用。 在我的知识中泡水其实就是让水有些味道,从营养角度上讲,必须要食用果肉;所以应该是柠檬片泡水 柠檬果肉再利用。因为柠檬太酸了,我找了些方式,发现柠檬可以去腥味 就是去除肉的油腻和腥味但仅仅是作为配料使用,其实也仅仅是利用了柠檬汁。柠檬的果肉该如何好好处理呢?

也欢迎你来信跟我分享你在阅读本期小报时产生的任何思考和想法。

下周二见!


由 Young 编辑的《1000小食报》

https://1000xiaoshibao.com

查看近期投递的小报:

#33 从0到3,我才觉得「在地厨房」真的落地了

#32 米有时节:与百年粿铺的手艺对话

#31 车前草真的就在车跟前

#30 野菜不能没有野

#29 面的食谱源于手的记忆

#28 重启,从亲手做一碗手擀面开始

#27 如何吃好一年 1000 多顿饭

#26 食物是世界的问题还是答案

关于「1000小食」

为本土饮食文化在当下的传承探索新的传播方式

媒体报道
Local本地:「厨房里的人其实是很孤独的」
好多現象:饭桌上的家〡ZINE CHAT
LOHAS乐活杂志:两代人的厨房,家宴里的记忆与爱
Alex绝对是个妞儿:她说喜欢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