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小食报 #41 为什么家常菜里会放两次盐

端午出发前往宁波和杭州,在两座城市停留了一周时间,期间在宁波与小报的读者 Hawa 和Chenchu,在杭州与致力食物教育的瑶瑶,以及负责一家食品公司品牌和产品研发的文超见了面,通过这些朋友的在地推荐,我精要地感受了两座城市的一些饮食特写,而更难忘的还是在这些交流中,感受到个体与本土饮食的真实连接,我也相信这些相遇和对话,会在「1000小食」的生长过程中不断带来启发和能量。

图:杭州一瞥
…
在杭州的一晚,我和队友在参观了完文超的办公室,以及他们的产品研发室,之后一同前往公司附近的一家火锅店晚餐。令我印象很深的是我们讨论了「正宗」这个话题:文超在做的品牌是一家复配调味品公司,研发团队会深入中国各地来寻找经典的本土菜品调味方案,掌握配方后进行工艺转化,进而产品化。文超提到,他们期望产品化的结果也能趋近最初找到的「正宗」味道。
我问他,为什么追求正宗呢——尽管这问题的答案看起来显而易见。
而它成为了一个契机,让我尝试去厘清自己对「正宗」的认知和态度,同时思考着:作为品牌和作为消费者个体,大家各自提及的「正宗」是同样的意义吗?我们作为个体真的是通过「正宗」的背书,来寻找自己的味觉记忆,建立起对地方饮食的认同吗?
就个人而言,目前我对「正宗」抱有的看法:
对从未离开本地的地方食物而言,正宗是在不断变化的味道,比如因为客观自然条件和观念更替引发的食材变化,出现了没有鲎的鲎粿、没有龟的龟苓膏、没有菠菠草的菠菠粿,难道不能原样复刻的传统食物就要被指摘不正宗吗?它们只有先留存下来,才能让我们有机会去了解所谓过去的正宗。
再者,正宗重要吗?或者换作我向文超提出的问题,我们为什么需要追求正宗。我们是真的在意正宗食物背后,那些由地方水土塑造出的食材,地方社会所积淀的文化吗?如果不去找脉络,正宗的口味可能就是一种表象,我们只见众说纷纭,却在过程中渐渐失去真正应该保护的对象。
当我们在寻找「正宗」味道的时候,或许是在找和自己记忆重合的味道。以热干面为例,很难说有正宗的热干面——80 年代和 90 年代生人都吃着不同配比的面酱,何况有多少武汉人能认可家楼下之外的热干面店呢?用隐含着集体叙事和权威话语的「正宗」,来包装每个人都拥有的味觉记忆,这在过去或许能理解,但当我们逐渐意识到个体叙事的价值,为什么不相信自己的舌尖和记忆,去定义和重现每个地方的本土味道?
…
记忆来自何处?比起故土,更直接的由来是家庭厨房,或者说是未被商品化的「家常菜」。少有人将家常菜置于「正宗」的评价体系中,它所蕴含的私人叙事,天然就与权力话语、集体叙事构成一种对抗。而随着家常菜日益被商品化,依循着标准生产流程,制作成半成品、预制菜,我们吃到的「本帮红烧肉」,喝到的「莲藕排骨汤」还是我们所熟悉的家常菜吗?类似的,为什么长沙朋友会觉得商场里连锁餐厅吃到的辣椒炒肉,就是难以超越家里炒的那一碗?
上周我在长沙人板栗家,跟着他的两位发小一起吃饭,其中的长沙女孩给了我一个答案:因为家里炒的菜会下两次盐啊。她补充道,比如我妈去接电话喊我帮忙往锅里下把盐,回来接手后忘了这事,自己又加了一次。
商品化的菜单教我们 A 菜是 A 味,而家常菜则告诉我们 A 菜可以有 ABCD 味。家常菜保留了食物的可能性,在不尽一致、不尽完美的每一次调味中,我们可以天天吃着喜爱的菜色却不感到烦厌,并将记忆储存在由家人质朴手艺所塑造的凹凸褶皱里。

鸡腿肉版本的「辣椒炒肉」
上期小报中推荐了由两位家乡长沙的作者板栗、核桃共同撰写的饮食文化专栏,结果上周就吃到了作者之一板栗,融合了理论与实践经验做的湖南家常菜。也因为在灶边观看了他所有菜的制备过程,得到了许多现场发问的机会。

图:板栗家的厨房灶台
比如板栗准备制作一道鸡腿肉版本的「辣椒炒肉」,在将青辣椒的蒂和籽摘除、拍平、切段后,接下来他将辣椒浸泡在清水中。注意到这个细节后,我当即询问他为什么要加这个步骤?他回答说,这样可以去掉一些辣椒的辣味,突显它本身的清香。
竟然有人用辣椒,但要去除辣味!
而在了解到板栗的专业背景其实与建筑、城市空间的叙事设计相关,以及他的毕业设计竟然是一间发生在长沙市中心高层建筑里的「辣椒炒肉画廊」后,我才意识到,青辣椒泡水的细节或许也在他个人构建的「辣椒炒肉」叙事之中。
吃完饭,板栗拿起他的电脑将毕业作品的脉络和关键设计与我们演说了一遍,有许多令我感到有共鸣的洞察:比如城市样貌的快速更迭让人难以寻找到牢固的标志物,何况是承载记忆的地点,而家常菜的变化是渐进的过程,尚能让人寻找到真实依据。因而在这件作品中,板栗将「辣椒炒肉」的家庭食谱作为长沙的标的物:
是食物,这种不依赖于物质而代代相传,也随着历史不断进化的载体。即使在漫长的岁月中经过了无数的演化,烹饪的特征和味觉的偏好也依然代表着地域的文化和某些精神,以及一个地方的人群所认可的味道的性格。
摘自:板栗《在长沙的过往之上 / 辣椒炒肉画廊》
他最终向生于不同年代的人征集来他们家的辣椒炒肉做法,正如 1000 个长沙人有 1000 种辣椒炒肉,放不放豆豉,加不加姜片,用不用猪油,都是各人的味道。在设计这座「辣椒炒肉画廊」的空间叙事时,板栗将采集来的不同版本的辣椒炒肉,依口述记忆复刻,盛放在现场饭桌上。而每位来现场的体验者,在观看到特定时期的城市图景时,也会尝到当时当地人家的辣椒炒肉滋味。
…
我一边听着板栗讲「辣椒炒肉」之于长沙的故事,一边回味着今时今日的炒鸡腿肉版本:它印证了板栗所说的,辣椒炒肉并没有标准的做法。长沙有 1000 种辣椒炒肉,福州可能就有 1000 种荔枝肉,当一个人勾连起自己那 1/1000 时,他才会找到自己所熟悉的故乡。
鸡腿肉版本的「辣椒炒肉」
以下食谱由 板栗 提供:
- 鸡腿肉去皮切小块,用生抽和蚝油腌制 15 分钟,可以加一些高度白酒。
- 青椒,螺丝椒与二荆条皆可,太辣的话切段后用水浸泡 15 分钟;如果尖椒的话可以在案板上拍碎一些再切会更入味。
- 两头大蒜拍碎,按个人口味适量切一些姜的薄片。
——备料完成——
- 锅烧热,下花生油(补充:300g 鸡肉的话,大概 15g 油),烧至临近烟点。
- 趁现在放入鸡块到热油中,马上颠锅至锅内起大火赋予鸡块烟火的香味,炒至断生,部分表面微焦盛出备用。冷却后流出的汁水可倒掉,如果鸡肉很新鲜则不用。
- 洗锅,加入花生油,将大蒜和姜片炒至微焦,下入青椒,趁机颠锅至起火。同时加入生抽和旧庄蚝油上色;若用尖椒的话则可以在放油前将辣椒放入锅中加盐干烧,用锅铲碾压至表面软化(补充:因为尖椒肉质和表皮更厚,含水量较多,加盐干烧可以析出一些水分,让味道更重一些。焦香味也比较适合这个菜的调味)。
- 将炒好的鸡块倒入,一同翻炒,这时可以看火候颠锅。将一瓶盖的白酒沿锅边倒入,马上补充一些生抽,从锅边淋入。
- 视情况补充一些盐,如果咸味够的话可以不用。
- 出锅装盘

图:板栗制作的辣椒炒肉
关于辣椒炒肉的记忆与联想
「1000小食」计划开始采集家庭食谱的时间点,可以追溯到 2017 年我研究生毕业前夕。从那时候开始,与朋友、同事、发小、熟悉的餐厅主理人聊每个人的家常菜食谱,成了我生活中自然会发生的,也总能源源不断释放我好奇的一件事情。
在我着手记录家庭食谱后,向一位湖南籍的大学师姐基基杨采集了「辣椒炒肉」的食谱。记得当时师姐的父亲为了向她展示辣椒炒肉的做法,远程给她炒了一盘拍照发给她。还有她告诉我,辣椒炒肉里的辣椒比肉好吃,辣椒会被挑完吃,但肉会剩下:
我家吃辣椒炒肉的习惯是,先把辣椒吃完,肉象征性吃一点,一般一顿饭下来能剩半碗肉。
以前饭店里的辣椒炒肉总是辣椒多,肉少,我们总开玩笑说应该改名叫“肉炒辣椒”。但现在,大家总是习惯性先把菜里的辣椒挑出来吃完,剩下一小碗肉,再加辣椒、加肉回锅,周而复始。
摘自:《1000小食 | 每个湖南人的出厂设置里都有一盘辣椒炒肉》
朋友 William 的老家在湖南常德(当地的年夜饭饭桌上会摆好几口干锅烧菜),已经在上海工作生活15 年。有一回我们聊起辣椒炒肉,他回忆到:
辣椒炒肉,很平常的一道湖南妈妈菜。记得我刚到福州工作时,口味吃不惯,开始尝试自己做菜。于是打电话回家,向我妈请教怎么做辣椒炒肉,结果我爸接过电话,告诉你我第一步要炒肉,出锅,然后炒辣椒,再将肉倒入一起炒,细节不表。从此,我终于能够吃到记忆中的味道。

图:William 依据父亲的步骤做的辣椒炒肉
到上海后,William 觉得很难买到合心意的辣椒,因为「不能选太厚的那种,也不能选太薄的,太厚的辣椒没辣味,太薄的辣椒没口感,只能将就」。
另一位在北京待了近十年的朋友喆,有次我问他,「你平时去湘菜馆点菜有什么习惯吗?」他说,「一定要点一道菜是下饭的。」对他而言,辣椒炒肉就是最简单的一道下饭菜。
还有家乡长沙的食谱作者田螺姑娘,我专门找她聊过辣椒,结果一通电话打完,我的笔记本上密密地记下了两页纸的辣椒信息点,从不同辣椒品种的特点、产地、辣度,到不同含辣味型所选取的辣椒搭配……当时刷新我对辣椒的两个重要认知,一是辣是丰富的,通过与不同的香辛料和食材搭配来体现层次;二是在湖南人眼中,辣椒也作为一种时令蔬菜而存在。
作为一个从小吃辣椒长大的湖南人,我觉得辣椒的风味可以分为生辣、鲜辣、干辣这三种。将新鲜小米椒剁碎了之后几乎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撒在菜肴上,或者做成辣味的蘸水,这就是彻彻底底的“生辣”。生辣的辣味来得非常猛烈,很刺激口腔和胃壁黏膜,而且容易遮盖食物的其他风味。新鲜辣椒经过加热后的辣味是“鲜辣”,干制辣椒经过加热后的辣味是“干辣”,鲜辣和干辣的味道,只要选择的辣椒品种得当、辣味不会特别重,呈现在菜肴里就合理多了。既能引起食欲,也让食物有好看的颜色。尤其是干制辣椒在加热后会产生的焦香风味,非常迷人。
摘自:《愉快地吃,痛快地瘦》 作者:陈宇慧(田螺姑娘)
…
黄姨是北京连锁湘菜餐饮企业「雁舍」的创始人,也是湖南岳阳人。她在 2015 年创立该品牌前,就已经在北京大望路的写字楼附近开了近十年湘菜馆。因为撰写雁舍第一家店品牌文案的契机,过去几年我和黄姨有过几次围绕她研发菜品思路的对话,也见证着她一步步在实践「新湘菜」的个人使命。
2016 年「雁舍」创造了如今已成为许多北京湘菜馆菜单必备的「肉汤泡饭」。在我看来,这道菜就是「辣椒炒肉」在餐饮模式中找到的创新表达,将豆豉、红辣椒与五花肉同炒,铺在现蒸的电饭锅米饭上,上桌时用饭勺将炒肉与米饭拌匀,舀出的米饭一粒粒都浸润着脂香和酱香。
黄姨聊起这道菜的源头是来自经历中的「匮乏」,因为小时候桌上没什么丰富菜色,酱油拌一拌米饭也觉得好吃。在父母那代人身上,吃完炒菜剩下的油汤拌入米饭吃,大抵也是这种匮乏留下的饮食痕迹。人们由「肉汤泡饭」所联想到的「辣椒炒肉」,可能比桌上真实那一碗更接近记忆中的味道。

曹雨《中国食辣史》
根据中国农业部发布的资料,中国的辣椒产量世界第一,然而根据联合国粮农署的资料,中国的辣椒产量排名世界第二,远少于印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
原来中国与联合国辣椒统计的口径是不同的,中国农业部对于辣椒的定义是茄科辣椒属(Capsicum, Solanaceae)的所有植物,因此在统计上包涵了并不含辣椒素的甜椒等产品,而联合国的辣椒统计则是以含有辣椒素(Capsaicin)的辣椒属植物计入,因此统计的数值有很大的区别。以中国为例,农业部的资料显示2015年中国辣椒产量世界第一,但其中90%为不含或者含有很少辣椒素的蔬食品种。联合国粮农署的分类则是将蔬食辣椒与干制辣椒分开,因鲜食辣椒一般作为蔬食的一种,干制辣椒则属于调味料,更能体现生产辣味调味料的情况,这种分类方式能更合理地表示生产的有辣味辣椒的数值。
Young:也许你看过一种说法是「中国人越来越能吃辣」,而这本书的作者曹雨构建了非常两条清晰的时空脉络去解释:辣椒传入中国的历史时期和地理路径,以及吃辣作为饮食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路线。如果研究甜味在中国饮食史中发生的变化,今日讨论的可能是「为什么我们越来越害怕吃甜」。
程序员做饭指南:辣椒炒肉
必备原料和工具
青椒(吃辣的话推荐用杭椒,螺丝椒,不吃辣的用尖椒,甜椒)
青椒的数量 = 份数 * 3 个。
Young:如果你对做菜的精确度有很高追求,「程序员做饭指南」可以满足你。关于这个项目的由来、收录食谱的信息颗粒度标准、以及贡献食谱的方式,你可以阅读这篇文章来了解:Github 有份程序员们做的菜谱,终于没有了该死的“适量”
范命辉《寻味三湘》
随着季节的变化,辣椒的味道一如女大十八变,初夏的辣椒是一种嫩辣,清香四溢中有一种毛毛辣;三伏的辣椒是一种酷辣,既辣香扑鼻又辣劲十足;初秋的辣椒是一种脆辣,红了的最适合做剁辣椒,相对于伏天的辣椒含水量小一些,但质脆猛辣,能放得久一些;而深秋的辣椒是一种苦辣,有初夏的辣椒的嫩,但辣中带苦。“白露打枣,秋分卸梨,寒露柿子红了皮。”寒露前后,辣椒一般长不大了,我们把这时的辣椒叫扯树辣椒,个小,干瘪,特别是放到烧红的铁锅子里按压擂碎,加豆豉一炒,炒出来又嫩又苦又辣,下饭的好菜。
Young:嫩辣、毛毛辣、酷辣、苦辣、脆辣……随着季节时令变化,辣椒的口感、辣度和风味发生变化,会生出百转千回的滋味。
再访庄祖宜:“他们就是要攻击想做桥梁的人”
附近有家名叫“巴山蜀水”的川菜馆,她打电话叫外卖,攀谈哪道菜的做法更好吃,对方在电话里用普通话问她,“你是要干香一点的,还是湿一点的?”
“干香”是中国大陆描述菜肴的惯常讲法,让她一下子忆起了成都的热闹日子,“打动了我在中国住了那么多年的一个点,”那是她最仓皇焦虑的时候,原来“对方能听懂我要什么”,“我今天就是要吃一个辣辣的、干香的菜”。
Young:一篇和食物关系不大的报道。读到所摘引的这段结尾文字时,我感知到,无论因为什么造成人和人的“隔绝”,食物都能作为一种隐秘的沟通语言。

书写必要,实体必要,时间必要
回京后就投入小报实体版的设计和制作中,周一和设计师劳硕维一同敲定版式、纸张,和工坊的做书师傅沟通了装帧方案。
我也特别邀请了央美的蒋华老师为小报题写了「小食」二字,因为去年为 YANBOOKS 做了蒋华老师的采访和展览撰稿,对其作品有了更深理解——他数十年研究汉字的书写性,从中探寻和建立着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根脉。他在央美开设的课程名叫《汉字之道》:
在蒋华看来,这门课最重要的价值不是教授知识,而是将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释放,把多余的胆怯、惶恐、迟疑,以及对自己的不自信和对汉字书写的不自信统统放下——在内心深处,坚定地相信书写是一种本能。
书写或许与本土饮食也有相似性,就像相信我们天生能够书写一样,也去相信我们都有自己的味觉体系,都能找到自己和本土食物的独特连接。

上周还收到了一些在四五月「在地厨房」拍摄的胶卷照片。我看着这些照片记录的瞬间,真是有种在做梦的感觉!这种不真实感一部分来自时间,一部分也来自当前极具反差的城市气氛。真希望可以早日再在厨房见啊!

图:四月初举办的「在地厨房」清明粿专场 📷.现任队友 T.Y



图:五月一日举办的「在地厨房」槐花麦饭制作现场 📷.小阳蛋子

由 Young 编辑的《1000小食报》
查看近期投递的小报:
关于「1000小食」
为本土饮食文化在当下的传承探索新的传播方式
媒体报道Local本地:「厨房里的人其实是很孤独的」
好多現象:饭桌上的家〡ZINE CHAT
LOHAS乐活杂志:两代人的厨房,家宴里的记忆与爱
Alex绝对是个妞儿:她说喜欢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