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小食报 #42 一份食谱和 1000 份食谱的意义不同

最近的小报和稿子常被自己拖延,除了在适应新的物理环境和建立新的时间秩序的因素外,自知更根本的阻碍是将「1000小食计划」推向下一阶段的畏难情绪:无论是新项目的开荒,事业关系与生活关系的并驾齐驱,以及对处理多线程复杂事项的不自信。
本期小报可以视作「1000小食」计划进展的一份「耕作手记」,内容来自我最近跟队友、搭档以及合作伙伴、朋友们的对话中,自己反复说道的一些话——重复得多了,也渐渐显现出「1000小食」的一些价值取向和实践体会,一共 5 条:

1.优先去做能够「抵御」不确定性的事情,做现在能行动的事情:
从五月初北京停止堂食、三天连三天的大规模核酸的疫情防控,至今每个人保质期 72 小时的常态化核酸……外部环境如同一股反作用力般促使我在想:创造点什么,能够去突破物理空间上的阻隔,无论在必要还是非必要的生活中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如果说 newsletter、家宴、饮食主题策展,还有「在地厨房」都是「1000小食」在过去一年「自然生长」的结果和探索,那么在它下一阶段的探索和实践,是否具备「抵御不确定性」的能力或将成为我做出选择的主要依据。
其实没有什么是能百分百确定的,我想可以通过描述「抵御不确定性」所联系的状态,更明确它的指向。它包含了:自由的表达、突破阻隔的连接方式、关注身边的生活、重视行动和感受、发掘变化中的本土性、追求长期价值……
2.记录本身就是意义,要想办法让更多的记录发生:
2017 年,「1000小食」作为一个采集家庭食谱的田野计划发起,到 2022 年它聚焦于本土饮食传播,开始拥有更丰富的积累和表达;而在我看来,「1000小食」无论作为个人项目,还是作为一个独立品牌,「记录」都是它一以贯之的行动和主张。
1000 被赋予的意义,是时间上的长期坚持,也是许多人的共同参与,二者同样重要。最近要新发起的家庭食谱采集计划「90/90」,尽管计划尚未完成,但比较明确的是,「90/90」所追求的并非内容的完整度和深入度,最重要的是如何让更多人参与其中,开始记录:
记录一份家庭食谱和 1000 份家庭食谱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共同行动;前者是树,后者是海洋;前者是延续,后者是可能性。我想,「1000小食」的下一阶段应该去争取「1000 份家庭食谱」。

图:以记录为核心的《1000小食报》实体版装帧示意

图:「秘密的比利时装帧」手工制作过程

图:实体版打样内页(设计排版:劳硕维)
3.时间必要,真实体验必要:
相较于 newsletter《1000小食报》,调研「在地厨房」每月的体验食谱无疑是需要投入更多精力,承担更大时间压力做的事。到目前为止,依据成本结构定价的「在地厨房」坦白来说无法作为「1000小食」长期的主要收入业务。
那么要不要减少投入在「在地厨房」的精力?要不要把「在地厨房」改造成更轻便的线上付费内容?这是两个基于寻求解决方案自然提出的问题。
而我的回答目前都是否定的。第一个原因是这件事仍在计划中——即每月落地一期「在地厨房」的规划。无论如何我都应该先把今年 12 期不同主题的「在地厨房」落地,这是积累对核心体验理解的前提,也是为日后形成标准化方案来减少自己精力投入的前提。所以等疫情防控政策平稳后,今年的「在地厨房」体验仍将如期落地(虽然自己很不想等!)
第二个原因是真实体验仍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这也是「在地厨房」诞生的原因:对饮食传播而言,亲口吃到,亲手去做是最重要的事。
真实体验触动的是直接感受和记忆中的细节,当这些足够深入时,会让我们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拥有新的视角和快乐。
真实体验的必要,我们还能从无法堂食的日子中感知一二。当听闻有关部门倡议餐饮行业自救要「从线下转向线上,从堂食到宅食」时,我心生大问号:我们吃饭真的只是为了果腹和活着吗?
附:「在地厨房」体验者来信
体验者:园儿
曾参加「在地厨房」手擀面、清明粿体验:
“在地厨房”的体验,向我展开了一种传统⻝物在家庭里几代人的延续,⻝材产地 的⻛土、老字号的发展历史和其在当代生活中的姿态,仿佛重新把我和一碗拌面、一 颗清明粿之间的诸多细节铺开,再让我用手一点点把它们攒起来,握在手里。
体验者:不二
曾参加「在地厨房」福州芋泥、手擀面体验:
参加了两期「在地厨房」,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收获一种关于「当下」的温暖体验,学会福州芋泥与山西手擀面的做法,倒成了次要的。
当代生活追求更快达成目标、更高杠杆、更多占有,而「在地厨房」的经验,是回归到分分秒秒,感受过程中的真味。
现在我居家办公,每天要料理三顿饭,想着都觉得疲惫。但当我来到厨房,却发现越来越能打开五感,沉浸在当下,用开放的觉知体会「喂养」背后的繁琐与踏实。生活中大多数的体验都如此普通,但当你「在场」,它又如此鲜活。
体验者:静林
曾参加「在地厨房」福州芋泥、手擀面体验:
前后参加了两次在地厨房,是两种全然不同的美食体验。第一次是完全陌生,另一次则是绝对熟悉,芋头和面食,在相同的空间里,带着我完成了地理维度的穿越,从南到北,从家乡到陌生之地。我一直觉得,食物带给人最美妙的地方,恰恰就来自于这两种全然相反的感受——新鲜感和亲近感,前者把人引向未来,后者将人带回过去。
体验者:大婷
曾参加「在地厨房」手擀面、清明粿体验:
偶然的机会与在地厨房相遇,与温柔且坚定的小样相遇,是因为一碗故乡的手擀面……那一期叫《重启,从亲自做一碗手擀面开始》,我一个山西人确实被主题所吸引,看了招募信息的内容,离开家乡十多年的我被触碰到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也许因为面条是对我从小到大的陪伴与习惯,但参加了那期活动,让不管在哪里面对家乡的食物,很少带着这样一股浓烈的情感的我 ,读懂了一碗面的心愿是不在故乡的陪伴,它就是我随身携带的故乡……
4. 找到长期的队友:
在「1000小食」找到队友之前,尽管我会在不同的体验和项目中与不同合作伙伴、搭档一起工作,我仍觉得这是一个人的事儿,绝大部分的工作状态也是和自己在对话。
而当 T.Y 成为我的队友,他让我看到「1000小食」形成团队的一种可能性:即一起做「1000小食」的核心成员是我生活中非常信任的伙伴,甚至是长期关系的存在。「1000小食」要做一件很长期的事,如果是可以一起走很远的人,即便未来它遭遇短暂的挫折和失败,只要一起做事的人在,就总能找到办法继续下去。
5. 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当新认识的朋友了解「1000小食」,并赞赏于我的选择富有勇气,可以做自己喜爱和相信之事时,我也会坦诚与对方告知这其中的失败可能和自己的底线。底线有两条:一条是所有路径都尝试过,最终仍然无法持续的时候;一条是到达自己无法再负担投入的时候。
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一方面是具备保障自己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是要让「1000小食」自己能生存,并且活久一点。
在今年 1 月写的「1000小食」0.5 年度总结中,梳理出那半年最重要的三条体会,现在回看仍然是没有发生改变的判断,摘录如下:
1. 本土饮食需要离开本土,家宴可以离开家。
2.亲口吃到、亲手去做是饮食传播无法替代的方式。
3. 个体经验是否产生共鸣,在于是否有足够深入的解释。

由 Young 编辑的《1000小食报》
查看近期投递的小报:
关于「1000小食」
为本土饮食文化在当下的传承探索新的传播方式
媒体报道Local本地:「厨房里的人其实是很孤独的」
好多現象:饭桌上的家〡ZINE CHAT
LOHAS乐活杂志:两代人的厨房,家宴里的记忆与爱
Alex绝对是个妞儿:她说喜欢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