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小食报 #45 消暑的豆腐,凝固的魔术

上周连续出场了 5 天 abC艺术书展后,整个人如同跑完一场马拉松。
想先向此前邮件申请成为 1/1000 家庭食谱记录者的朋友说声抱歉,未能兑现收到邮件一周内回复的承诺,这周内一定回复完申请邮件。
作为新人全身心投入的第一年书展,开展前和队友 YAN 达成了共识:相比现场预售《食谱特辑》,我们就尽力去传递「家庭食谱值得被珍视」的信念吧!
直到撤展,我们在书展现场一共召集到 213 位家庭食谱记录者,我也因此记住了许多人在粉色「饭票」上留下的家庭味觉记忆故事,并以家庭食谱为契机和陌生的朋友们开启了第一次对话。这是「1000小食」计划从一个人的记录,逐渐变为 1000 个人共同记录的第一个里程碑。

图 / 书展现场召集的 213 位家庭食谱记录者
我在书展上获得了许多直接、有力的支持。无论是屏幕后的《1000小食报》读者,走到展位前告诉我,他关注小报已久,觉得小报的书写「很有耐心」;还是此前工作中的合作伙伴、生活中久未见面的朋友,专程找到展位给我留下他们的家庭食谱……这些反馈也说明,一个人做一件自己相信,也被人相信的事,是会收到许多祝福的。
我也渐渐感到,伴随祝福而来的,不只有快乐。
上周六晚上,从书展现场回到家,紧接着和播客《派森路口》的两位主播录制了一期节目。聊的是我发起「1000小食」计划的 passion。在录制节目的一个多小时里,我一如既往地介绍自己是如何开始关注本土饮食、聊了聊自己如何做出选择,投入到一份看起来全然是自己喜欢的事业中。但结束录制后,我立刻陷入了沮丧情绪中,这种沮丧一直蔓延到第二天去书展的路上。
我为自己的选择,变为一种「不平常」的选择而难过。当我们不再将投入自己相信、热爱的事业,视为一种平常——意味着做出这种选择的人,要背负「失败了也正常」的预言,要去适应孤独的处境,也要坦然收下善意祝福。
而我心底里渴望的其实是「1000小食」被视作一种平常选择。
它是理想不是空想,要有筋骨也要有血肉。「1000小食」每发起一次行动、每新增一位记录者、每举办一场体验,以及我们每提出一种解决方案,都是为了让它活得久一点,向「离开家的人」靠近一点,让「在饭桌上建立家」的理想更真实一点。而我想让相信的事情存续得久一点,不是种平常心态吗?不过自己因为沮丧而哭了一鼻子,显然也没有做到平常心。
分享了最近的心情,也预告一下八月终于要落地(延期了两个月)的第六期「在地厨房」。这期「在地厨房」无论从体验食谱的设计思路、还是举办场地也都是新的尝试,招募详情敬请关注近期的《1000小食报》。

图 / 「在地厨房」第六期食谱调研过程

消暑豆腐,一种关于凝固的魔术
在本土饮食的语境中,由天然食材经过凝胶作用形成固态的食物,常常会被叫做「豆腐」,但它们的原材料里其实不含任何豆制品。比如「观音豆腐」(金华当地也叫「神仙豆腐」),是一种名叫腐婢叶的植物通过揉搓出果胶,再点入草木灰凝结而成的绿色草冻;「木莲豆腐」和我们熟悉的「冰粉」都出自一种叫「薜荔」的果实籽,同样是揉洗出果胶,再加入石灰水凝结成透明果冻;北京夏季传统小吃「杏仁豆腐」是甜杏仁磨浆后加水煮沸,冷藏后自然凝固;客家人制作的「花生豆腐」则将花生磨浆,与米浆混合煮熟后冷却凝固而成……
虽然都叫「豆腐」,但凝固原理不尽相同,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食材本身具备凝固基础,如腐婢叶和薜荔籽含有大量果胶;另一类则是让蛋白质发生「聚沉」与水分分离从而形成固体。
这些没有豆的「豆腐」,揭示了一种改变液体性质从而获得固态食物的「烹饪」手段,也是凝结了「物尽其用」思想与口感追求的本土饮食文化。

图 / 观音豆腐、木莲豆腐(手搓冰粉)制作过程
令我好奇的是,这些与现代食品工业中的果冻口感异曲同工的「豆腐」,最初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人对 Q 弹爽滑口感的青睐,又可能出于哪些心理动因?以及,我们当下的饮食中,有哪些例子也印证了口感存在的独特价值?…
在五月底的《1000小食报》中,我记录下自己对本土消暑小食——烧仙草和四果汤跟随时代演进的一种理解:
通过自选搭配多种辅料食材来售卖烧仙草和四果汤的方式,一方面反映出本土小食在市场推广中的「视觉奇观」倾向,另一方面也确实出于口味和消暑效果叠加的考量。这种方式带来的结果,是让历史传统中的「药膳」和「宴席料理」变成了更日常的「消暑甜点」。

图 / 烧仙草、石花膏制作过程
转眼到八月,当我再次回神琢磨这些消暑小食,发现他们无一例外都在强调着口感的作用:烧仙草直接将仙草汁作凉茶饮,也具有解暑功效,但在夏天人们更倾向于将它做成「仙草冻」(福建本地也叫「仙草蜜」)。四果汤的搭配食材里,传统版本的果脯已经被时令鲜果替代,但如透明粉丝般的「石花膏」始终还有一席之地,椰果、木薯粉圆的存在,也让四果汤的咀嚼体验更为深入。
以烧仙草展开溯源,它最初的形态是客家人制作的「仙人粄」。「粄」是客家饮食文化中的重要一章,如字面意思,典型的粄是种米食。制作「仙人粄」的工序中,最后一步是在熬煮出的仙草汁中点入米浆,搅拌冷却后即可凝结成固态——这大概是仙人粄的「粄」所指。
烧仙草凝成冻的做法,除了客家饮食文化的延续,是否还有别的务实考虑?
比如传统社会中街头走贩的销售形式,固态或许是比液态要便携的食物形态;相较仙草茶,仙草冻让人在轻浅的咀嚼中,既获得进食的实感,又补充了大量水分。
「我媽媽念六年級的時候,阿嬤每天煮仙草蜜,讓我媽每天上學前,要先把仙草蜜沿街叫賣,全部賣完了,才能去學校。有人問我媽媽說:『妹妹,妳是誰的女兒?』我媽回說:『我是仙人粄的女兒。』所以,我都跟女兒說:『我是仙人粄的孫子,妳是仙人粄的曾孫女。』我們家跟仙人粄都好有淵源。」
《菜乾》,林生祥吟詠「曬很大」
…
如今,烧仙草在饮食消费中已纯然成为一种口感元素。仙草冻作为一种小料被添加进奶茶后,它也从地方小食由南向北,进入大众视野。
口感逐渐成为我们吃喝体验中的记忆锚点,比如原本用来喝的奶茶,变成了「半杯都是料」的咀嚼系饮品。播客节目《谁来决定奶茶里喝到的小料?》中,就将奶茶小料的演进划分出四个阶段:1.0 阶段是使用木薯粉制作的「珍珠」;2.0 阶段,布丁、仙草、芋圆、椰果成为奶茶的常见搭配;3.0 阶段是奶茶中小料布局「上移」,开始出现聚集在顶部的小料;4.0 阶段以寒天晶球和爆爆珠为标志性的新型小料,口感由最初的「耐嚼」变化出更丰富的咀嚼感受。
类似果冻的口感也激发出两种鲜明的视觉符号,一种是「晶莹剔透」,另一种是用勺子或唇舌触碰后颤巍巍的动感。前者仿佛一块不会融化的冰,给人以清凉想象;后者则给人以反差的乐趣。
果凍必須晃蕩——「凍」的口感,來自膠質元素跟水的水合作用,抓住水分子,彷如固體卻又保有水的個性,顫危危地、帶些戲劇的性格。
果凍三要素——水的個性、晶瑩剔透、凝結成凍
在日本,有一位追求将一切食物透明化的「透明甜点师」,她手中的透明和果子,仿佛是种凝固时间的魔术,让人无法移开视线。她也将经典西点中的部分结构改为透明材料,比如透明柠檬派——派馅部分即使用透明柠檬汁与寒天粉(与琼脂的原材料相似)制作,让原本厚重的甜点,因「悬浮」效果而变得轻盈。

图 / 透明柠檬派
通过胶凝作用形成的食物口感,在人们的饮食体验创造记忆和视觉锚点发挥了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口感带来的情绪价值却常常被忽视——当你咀嚼着 Q 弹食物的时候,也许更容易感到轻松、快乐。纽约时报中文网的作者对《台灣美食為什麼那麼「Q」》展开探寻,最后他写道:
當被問到為何 Q的口感如此吸引台灣人時,小攤老闆盧衛晨(音)滿面笑容地將一支紅色膠狀冰棒遞給一個開心的小孩。「很簡單,」她說。「你吃的時候心情就很好。」摘自:台灣美食為什麼那麼「Q」?
我们的儿时记忆中,不乏对果冻的零食印象,但随着年纪变大,果冻停留在儿童零食的印象,也因此淡出我们的视线。但当 Q 弹食物触发我们味蕾深处对果冻的味觉记忆,这种口感一并唤起了童年吃果冻时的简单快乐吧!
…
附 1:本土食谱线索来源
读者 Yanyun:家乡浙江金华,现居杭州
我老家金华每逢夏天姥姥都会做的几种“豆腐”,其中一种叫“观音豆腐”。印象中小时候姥爷载着我和姥姥去山里采摘观音草叶,带回家之后,先把杂物挑拣出来,再放到清水里漂洗备用。然后姥姥会将洗好的叶反复搓揉成清浓汁。开水烧开后五分钟,再把洗净的观音叶放入水中,再盖好盖子闷半个小时,用布把叶子过滤出来。这整个流程里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辅料叫柴火灰,是做观音豆腐时用来凝固成型的。凝固好的观音豆腐是通透的碧绿色,放置一小时,就可以切成方块状,浇上薄荷、甜度适中的红糖浆,尝起来很爽口。
还有一种常在夏天自制食用的豆腐,叫柴籽豆腐。一般到 10月份我和姥姥会去山里采摘。摘下的柴籽,先经过太阳的曝晒,然后用麦磨去壳,留下的柴籽肉用水浸泡 20 天左右,期间每隔 3 天更换一次水,以去除柴籽肉带有的麻味。浸泡后的柴籽肉再次用麦磨磨,滤出渣放到太阳下晒干,制成柴籽粉。六、七斤柴籽大概能磨出一斤柴籽粉。做好的天然柴籽粉加热水,充分加热搅拌,就能熬制的有弹性,棕色的,比果冻稍微再硬一点口感的柴籽豆腐。
附 2:「在地厨房」食谱调研手记
从本土消暑小食中发现「凝固」的共同特质,我想将「凝固」作为贯穿新一期「在地厨房」体验的线索,体验和感受本土小食「烧仙草」的凝固过程,并将口感体验融入鸡尾酒的品鉴中——去探寻口感对饮食体验的具体影响。这也是「在地厨房」一次新场所和新思路的尝试:不在「厨房」而在酒吧举行,也将从本土饮食中获得启发,融入现代人的日常饮食体验。

家庭食谱几乎没有快手菜
在 abC书展现场,我们一共向 213 位朋友征询了他们想记录的家庭食谱。尽管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在当时立刻反应到具体的一道菜,但从留下来的食谱名字中,我进一步明确感受到家庭食谱具备的一些特质,也印证了之前的一些判断,比如:家庭食谱几乎没有快手菜。
那么,家庭食谱有什么样的特质呢?我想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1.排骨藕汤和焖面:一家一味的代表
根据现场的印象,藕汤和焖面应该是最多人提及的家庭食谱。甚至有朋友在现场想起藕汤一时说不出名字,只好用英文写出「lotus root soup」。这两道菜都是做法不复杂,但出了家门就很难找到符合心意的味道——也许因为一直以来都是家人制作,他们的每个小习惯,都会影响最终味道的细微变化。记得一位写下「焖面」的女孩,就骄傲地告诉我,她妈妈铺放豆角和面条的方式和别人家不同。

2.泡椒鱼:是离开家的人无法原样复制的味道
一位家乡湖南的朋友在展位前跟我聊起父亲制作的泡椒鱼。第一次她在电话里听父亲讲完自己复刻,味道不对;第二次她和父亲一同站在厨房,发现父亲的实际做法和他在电话里说的完全不同,但即便亲眼看到,她再复刻味道仍不对。
她跟我说,「这种复制不出的味道,或许透露出我们和家之间的长久割裂吧。要是我能每天跟家人一起买菜、在厨房里看他们天天做,复制出同样的味道应该不难。这种『找寻』并不能替代在家的日常。」
其实现场还有不少朋友都告诉我,他们尝试复刻过家庭食谱,原原本本按家里的样子做,可做出来就是不一样。我想,如果不是出于口味追求,是否真的要追求一模一样呢?家庭食谱作为一家人共写的记忆,每个人做出自己的味道也很重要。
3.野猪和鲜笋:贮存时间的味道
当我们越来越懂得「不时不食」,有的家庭食谱选择超越「时令性」,形成一种贮存时间的味道。不是家人不懂得「食鲜」之道,而是因为他们得等待——等待过年团聚,或者孩子放寒暑假的时候,再拿出专门留下的野猪肉,还有春天冷冻的鲜笋做「苦笋烧排骨」。
4.红烧鸡:家人教会我的第一道菜
一位家乡安徽的朋友,跟我说自己原本不擅长做菜,比如曾离谱到拿碱面当做盐煮了一锅羊肉汤。直到父亲教他做了红烧鸡,一道硬菜。她说自从学会了这道菜,自己对做菜不发怵了,好像也一下子开窍了,平时招待朋友的菜肴可以自如应对。家庭食谱存在的意义,或许就像「红烧鸡」于这位朋友的意义,是厨房的启蒙,也是我们独自生活的底气。
5.榨菜肉末:一道菜理解一个人
「我觉得我们家没有什么好吃的。」
现场不只一位朋友这样对我说,有的人表示有心无力后就离开了展位,有的人则通过我的提问,找出了那道不是最好吃、但是最独特的菜。
有位黑龙江的朋友一拍脑门写下「榨菜肉末」,食谱来源写的是「爸爸的应付」。她向我解释到,小时候放暑假的时候,父亲中午赶回家给她做饭,做得最多的就是榨菜肉末——制作简单、好下饭、不容易难吃,所以称之为「应付」。她离开展位后不久,又专门折回向我补充道:这道菜还有一点,因为放的盐很多,所以它还好储存,我爸一次应付就可以应付一整周。
我听完向她提议道:给你爸复刻一次这道菜吧,这样他就能明白当初自己是如何「应付」你的了。
6.酥锅:探寻家族历史的起点
「我们家可写的食谱太多了!我得想想选哪一道。」印象中也有几位朋友这样对我说,开启家庭食谱的话匣后便开始报菜名。一位山东朋友经过一番取舍,最终郑重地在纸条上写下「酥锅」这道菜,他说这道菜是家里三代人传承的食谱,以及表达了想要去记录祖父食谱的恳切。他的回应印证了我的一个想法:一个人能否持续记录家庭食谱,最终取决于人对探寻自己的家族历史有多大好奇。
7.家庭食谱是建立新家的途径
家庭食谱不仅连接着我们童年的家、父母的家,也连接伴侣的家、新组建的家。一位家乡温州的朋友,最想要记录的是自己潮州婆婆的家庭食谱;还有一位河北的朋友,留下的是「对象妈妈的豆角焖面」,她写道:「之所以写豆角焖面是因为我订婚后,每次去对象家,必吃的一顿主食就是豆角焖面,面是他妈妈自己做的手擀面,这个食物是他童年的记忆,也是我对于加入新家庭最初的味觉记忆。」

图 / 现场朋友在粉色「饭票」上留下自己家的一道菜
…
目前已经给我发来邮件申请成为 1/1000 食谱记录者的朋友一共有 33 位,我会在这周内回复给这些朋友一份家庭食谱记录手册,和我们在线上持续协作的工具。如果你也想加入家庭食谱的记录行动,可以阅读《寻找 1000 位中国家庭食谱记录者》这篇文章,并给我发来第一封邮件。 发送邮件可直接回复本期小报,或单独发送邮件到邮箱 [email protected] 期待你们的来信~
现在,成为 1/1000 中国家庭食谱记录者
第一步,请向我写一封信介绍你。或许可以通过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希望我如何称呼你?
你的「家乡」在哪里?在你的成长生活轨迹中「家乡」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因是什么呢?
看完「1000小食」的行动计划,你是否立刻联想到一道菜或者一位家庭成员?请展开讲讲。
说说你想要记录家庭食谱的动力?
除了文字记录,你还愿意/希望采用什么方式来记录?
其他有必要让我知道的信息。
一些加入计划的朋友也关心这些家庭食谱会如何发布,能够「让大家看到大家」。
跟大家分享下目前的想法:在家庭食谱记录陆续展开的第一阶段,我会先通过每周投递的《1000小食报》新开辟的栏目进行发布(经过食谱记录者内容授权),分享给小报目前的 3789 位订阅读者。
与此同时,我也在筹备着一档以声音方式记录家庭食谱和分享记录过程的播客节目,一部分家庭食谱内容将以播客方式发布。当征集到的家庭食谱达到一定规模,将以《食谱特辑》的独立出版物和线下展览的方式进行呈现。

图 / abC书展现场试播家庭食谱记录音频

图 / 正在筹备的音频版家庭食谱记录

为离开家的人,在饭桌上建立家
连接 1000 位中国家庭食谱记录者的共同行动计划
订阅每周投递的 newsletter《1000小食报》
完整了解「1000小食」最新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