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小食报 #50 食物应跨越所有界限和障碍

临时起意,决定来写新一期的《1000小食报》。
最近发生的种种,让我和人聊起食物内心总有顾忌,甚至会觉得,相较于遥远的家乡与土地,人们在当下面临的阻障和内心遭受的危机,更值得有限的注意力去关注。而事实上,食物同样具有跨越界限和障碍的力量,具有言说当下的能力。希望这一期《1000小食报》能带给你一些这样的感受。我们也共勉,一起去记录,去连接,去建造我们相信的必要。

亲手建造生活中的确定性
十一月初,因为做美食纪录片的用户研究项目短暂出差了三天。然而在这三天前后,所经历的是十有八九的返京弹窗预警、目的地防疫政策的多方查证、出差行程的精确规划,以及返京后的健康监测……那些天除了和用户真实对话的数个小时是确定的,其余时间的精力被这些本没必要的不确定性耗散殆尽。
印象最深的是从大连出发,乘坐 1 小时高铁去到大连下辖的县级市庄河做访谈的经历。准备出站时,就看到要访谈的用户已经早早来到,他先从铁栅栏外给我递过来一杯瑞幸咖啡。做完出站核酸后,发现要填表向目的地社区报备,填完表后,管理人员还会将每个人的身份证收走,直到社区回电话确认接收,才会交还身份证放行。
最后,访谈用户帮我联系了他的家人,请他家人向村委会转达人员信息。等待了半个多小时后,村里书记给出站口人员的手机通了微信语音,再次确认了我在北京的各种通行电子码后,我的身份证才被还了回来。
原本想,这里不过是离大连 1 小时高铁的地方。
出站后,我和用户找了距离车站最近的一家羊汤馆做访谈。访谈中他提到自己在生活中建造的「确定性」,隔一天沿着村路跑步是确定性,从以前点同样的外卖,到现在从备菜开始准备每天一日三餐是确定性,连给我带一份「可以留下的」礼物也是确定性——一本《霍乱时期的爱情》和一包中式酥饼点心。

图 / 在庄河站附近的羊汤馆访谈,空空的餐厅窗外间或传来炮响,问原因,用户说当地只要有好事发生就会放炮。我说,那今天真是个好日子。
… 在大连访谈的另一位用户,平日生活工作都在距离市区 1.5 小时车程的开发区。在访谈的对话中,她形容那地方是「岛上」。在我看来,我们的对话从来没有脱离过食物,无论是她的日常、爱人的家,她在网络上关注的内容,与朋友们建立的连接,平日里自己好奇的问题……
尤其是听她讲述她如何跟姥姥学会包传统的内蒙江米粽子时,细致程度甚至让我觉得自己听完就会了。她翻出粽子照片,指着粽子的棱角,回忆姥姥包的粽子如何形如一件精确的艺术品。我仿佛也在那颗粽子的尖角上感受到双手握实的力量,是好用力生活的样子。
问她如何想到要跟姥姥学包粽子,她说起姥姥近年身体情况。问及这些年节、传统中的食物于她的意义,我感到大部分人所要守护的未必有文化那般宏大,人们仅仅是在守护自己的记忆,守护自己从记忆中曾经获得过的温暖、幸福,并在此基础上建造自己的生活。
回想这些发生在我从未预想到访之地的对话,大概也是我在过去一个月里最有力量的一次行动。回北京后,一同出差的同事总结了一份出差解弹窗攻略,其中写道:希望大家不要因为可以解决的问题而限制了自己的行动。
封控日常中不断建立「饭桌上的家」
原计划 12 月初联合「北京有机农夫市集」举办的新一期「在地厨房」,因北京封控政策和无法堂食的现状面临延期。
和搭档在讨论换座城市落地体验的可行性时,聊到「在地厨房」对「当下」应该作何回应,我颇为忿忿地表达:现在需要的不是居家吃喝指南,也不是掌握如何把蔬菜囤放更长时间,如何做出更多花样的萝卜和白菜,而是我们如何还能从食物中获得应有的快乐、满足;哪怕是被迫做饭,人如何能从中获得一些主动掌控的感受?
而在过去两个月,我和搭档也在两个人的生活中体验着种种封控日常带来的影响,与此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摸索出一些个体经验,去建立我们「饭桌上的家」。
- 去主动尝试一种平时不常运用的食材: 最近一次去线下超市储备食物的时候,搭档提议我们可以挑选些平时不常买的食材来试试,万一被封控了,缺的不会是土豆白菜萝卜洋葱这些基础物资。最近新尝试的食材有藠头和鬼子姜,在查找鬼子姜食谱的时候,才发觉原来和洋姜是同一种东西,再一回味这两个名字间的联系,不禁莞尔。
- 邀请伴侣和朋友共同参与食物的制作 这是在过去两个月,发生在家里的迷你版「在地厨房」体验:
- 和搭档一起动手制作了福州芋泥,亲手挑拣出芋头块中的硬筋,耗时一小时完整地感受手中粗粝到柔软的芋泥质地变化;

- 和轮流经历了居家隔离的朋友一起包饺子,饺子馅是朋友妈妈从福建连江运来的笋肉馅;饺子皮运用到此前做手擀面主题「在地厨房」的经验,只不过擀皮技术久未练习。当天临时想打退堂鼓买现成饺子皮,结果一早起来各大外卖平台运力紧缺,这下不得不自己动手;

- 将「客制食谱」加入了小家宴菜单,来家吃饭的朋友在饭后现场教学制作姜撞奶

虽然「在地厨房」近期难以落地举行,但在家和朋友一起制作食物的过程中,互相给予温暖和支持的对话,对当下而言真是很重要的强心剂。这也启发了我,「在地厨房」其实可以在每个人的家中发生。场地、制作条件对体验固然有重要影响,但最核心、不可替代的是人和人在一起,共同完成食物制作,分享食材来龙去脉的过程。
关于「在地厨房」项目,如果你有任何好奇、建议、或者希望帮上忙的地方,都可以来信与我联系。
3. 打电话给家人,复刻一道记忆中的食谱
如果你对每天都要料理三餐已经感到倦怠,也再难从网络世界找到下厨的新鲜感,可以做一道你很久没有吃过的食物,比如记忆中家人常做的一道菜。
在朋友圈看到「明日之路」发起人冯婧的一篇文章《今天,我做了羊肉手抓饭吃》,她如是记录:我从冰箱里拿出最后一块羊肉,那是魔都 6月解封后,爸妈从老家寄过来的,让我好好补补身子。我的家乡是那个四字城市,最近因为一场火灾而被大家看到,很多人不知道从 8 月 10 日起,那里就被封控了。这个日期我记得特别清楚,因为我买了那天的机票回家,已经四年没回去了。就在出发的早上,接到妈妈的电话:别回来了,这里封了。过去的三个多月,爸妈一直等着物流恢复,想再寄一些肉给我,我也一直没舍得吃那最后一块。看到牧民灾害的文章,我又想起了那块羊肉。
冯婧的羊肉手抓饭不仅仅连接着家的情感,更深处的,是一座城市的食物供应系统在封控政策下经受的捶打。而皮牙子和羊肉,又因为是食物,最后总会出现在我们的饭桌上,在严寒中给予温暖。但若向远方想,它们未尝不是一种提醒。
最近我也在另一位素不相识的作者笔下看到她复刻家庭食谱的经历,她的完整经历可阅读本期小报最后一节。

2022 年 7 月由「1000小食」计划发起了《寻找1000位中国家庭食谱记录者》共同行动计划:以家庭食谱为核心,通过记录、连接与创造,重建中国家庭食谱,探索本土饮食文化在当下的永续生活方案。目前已有 54 位邮件申请者加入该行动计划,超过 800 位朋友在展览现场填写、领取了家庭食谱记录卡。未来「1000小食」计划将继续通过邮件通讯、内容策展、空间体验以及播客等媒体渠道,让更多人加入这场共同行动,让更多的记录发生。成为 1/1000 位家庭食谱记录者,请阅读《寻找1000位中国家庭食谱记录者》后,直接邮件回复《1000小食报》,或发送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食物跨越了所有界限和障碍,也成为我们共鸣
一个月前,一席公众号发布了九月我在厦门做的一场讲述:在福州吃芋泥,大家会提醒你要趁热吃,同时又会告诉你小心嘴被烫到|肖杨 一席第 948 位讲者
演讲发布后,我陆续收到一些来信,这些信中都表明了自己愿意加入「1000小食」,成为一名家庭食谱记录者的心愿。信件我都会一一回复,目前还有部分信件未回完。
有天我收到一位在法国雷恩定居了 21 年的女士来信,她在信末写的这段话带给我非常深的触动,我想分享出来,希望也能给正在阅读小报的你一些力量:这里没有家的定义,更多的是给孩子们中国和法国的不同。不知道我的故事和国人有没有共鸣,然而我想参与分享的是,或许我的孩子们中文不很流利,甚至带着法国人特有的口音。但是食物让他们更理解、宽容,甚至享受中国人一些特有的习惯。食物是我们人类共有的愉悦,能够共同分享,更是爱意的表达,食物跨越了所有界限和障碍,也成为我们的共鸣。来自 1/1000 中国家庭食谱记录者 春艳(现居法国雷恩)

该对话系列来自一个还未上线的播客节目《饭桌上的家》。本期对话虽然还未制作成完整的播客节目,但考虑到就在当下、我们每个人生活日常正在发生的变化,我决定将它先以长文稿的方式分享出来。和我对话的朋友仙草,是「What You Need」的一位编辑。上周仙草在 WYN 的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想问,今年还会有转机吗?》,偶然又惊喜地看到「1000小食」出现在了她的生活中:

看到 1000小食计划在仙草生活中产生的「一转念」的影响,也是令我产生力量的时刻。于是第二天,我通过 WYN 联系上了仙草,一方面希望能更进一步了解她复刻家庭食谱的经过,同时也通过她的个体经验,来探寻我一直好奇的一个问题:当小红书成为越来越多人掌握家庭烹饪的信息来源后,我们这代人的家庭食谱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小红书食谱上的万能酱料,及我们与家的距离对话时间:2022 年 11 月 27 日对话时长:1.5 小时(整理文稿字数 7300 字)对话人:小样(以 Y 代指),人在北京;仙草,人在广州
Y:你们那边现在是什么状态?
就是被封控的状态。我也好久没出门,我们整个区有点像北京朝阳区或者是通州这样一整个区域被封着,到现在差不多快一个月了,停了所有的公共交通。所以我最近就是在家每天做饭。
Y:那会觉得烦吧,如此一日三餐高密度。
有时候会觉得有点烦。突然能够理解,我爸妈那时候每天都在想吃什么可能也会觉得很烦。觉得理解了他们那种苦恼。
Y:原来我自己也还算挺常做饭,比如说一天做一餐,一周可能有一半时间在家吃,一半时间在外面吃,就没有那么强感受。正好前两周,因为北京的政策,我也在家待了差不多一周时间,虽然外卖还可以点。
我们现在基本外卖没什么可以点了,很多外卖也被关了,只能叫美团买菜。比较严重的原因是很多外卖骑手其实出不来,菜是有的,但是送的人不多就经常运力不足。所以我们现在到零点就要买菜。到现在这个时间点(中午 1 点半)再买菜的话已经没得送了。
Y:是这样,我昨天本来想买豆腐复刻你的食谱,外卖运力排到晚上 6 点,最终也没排上,所以我就没买成豆腐。
北京疫情也挺严重的。
…
「因为你很害怕,如果你不按照它的步骤来的话,会不会做出来就不好吃了。」
Y:我挺想跟你聊一聊,你这段时间在家做饭的一些感受或者心得。以及我最近对小红书上的食谱还挺好奇的,不管是我最近做的访谈研究,还是线下接触的读者,大家都多少会提起跟小红书学做菜这件事。但因为我自己没有这样的经验,就挺好奇跟小红书学做菜是什么样的体验?
你没有这样子的体验,是因为你本来就会做饭。 Y:对,但有时候也会觉得做菜没有了新的想法。我也不太喜欢总做重复的菜,自己有知识储备的菜,不管是家乡菜,还是家常菜,其实挺有限的。但是学新菜我有需要有一个学习的动力,比如我最近如果专攻面条,我就会想去学台湾牛肉面。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动力,我就不太能漫无目的在一个平台上学新菜。
拿我自己还有室友来说,我们去小红书上学做菜是因为我们不会做。像我自己以前在家里是没有做过饭的。到毕业工作后自己住了就开始要自己做饭了。我是 2019 年毕业的,那时候小红书还没有很盛行,我当时做饭就是凭记忆,按爸妈以前在家的做法,还有下厨房。大概知道了做饭的流程,比如说下油,下油之后什么东西扔进去,然后炒一炒,再加盐之类的。
以前做饭的话,做出来就是那种,今天可以吃饱,能吃下去的程度。很少像在外面吃饭一样,吃到特别好吃的「哇」一声的感觉。后来逐渐意识到去小红书上搜菜谱,有一天特别想吃面条,但以前按照我妈妈做面条的做法做久了,我也很困惑,为什么我加了同样的材料,煮出来就不会像我妈煮的那么好吃。
久而久之,我对这种面条的做法也厌烦了,所以当时就去小红书上直接搜索面条,就出现了各种做法的面条,比如黄磊同款雪碧拌面。然后我就在上面学了,做出来发现还真的很好吃。
后来我还发现小红书上有一个万能的酱料,就是切蒜末、小米椒、香菜或葱,然后加酱油、耗油,淋一层热油,再加一点芝麻,这个酱料就很万能了。如果你想要酸口味的,就加多一点醋,想要咸一点,就多一点酱油。知道这个酱料了,很多东西都可以这样做。那天写文章和同事聊,发现了小红书的套路,大家做饭都要加这么一堆东西,做出来也都很好吃,但是也都只有一个味道。
Y:你发现套路是因为看多了之后发现的,还是怎么发现它的呢?
看多了。比如酸汤饺子是这样子的调味,雪碧拌面也是这调味。像做一个板栗烧鸡,或者土豆焖鸡,发现它也有这么一套「酱油蚝油蒜小米辣」,很多菜谱里都会有这么一个调料。那天我去搜番茄炒蛋,也发现了是这个调料,然后加一点醋加淀粉。
我在调这个调料的时候也会冒出困惑,想到以前我妈做番茄炒蛋是不会加酱油的。但对于我这种,对自己厨艺可能没有那么自信的人来说,就会觉得还是按照(小红书)上面来就好了,不要按照记忆来,以前的话会这样子。因为你很害怕,如果你不按照它的步骤来的话,会不会做出来就不好吃了。
Y:我突然有一点理解,为什么不管什么菜,都会去强调这样一个酱料。而且好像只要有这个酱料存在,它就会很好吃。因为调味这东西其实是大家最容易模仿,可控的,只需要把 ABCD 兑在一起就可以。但比如说父母那辈,他们做菜还涉及怎么去看火候,翻炒的动作,这些不太容易传授的部分,同样影响一道菜的口味。
对,而且跟食材本身也有很重要的关系。像我们潮汕地区做东西是偏清淡口,不怎么红烧,也不加这么多酱料,我们讲究吃食材本身的味道。比如我们会吃海里捕捞的鱼,做法就非常简单。我看我爸妈做的时候,他们甚至就是在锅里放一点水,滴一滴油,水开了之后把鱼放进去,煮开了之后加一点酱油,加一点点盐调味,这样子就可以了。
还有小时候吃猪肉的时候,只是纯粹地把猪肉放到锅里面,把它的油煸出来,然后加酱油,也很香。我前几天还看一篇文章说到为什么现在的猪肉越来越不香了?说以前很多是土猪肉,现在都是养殖的。我把文章转给我爸看,说难怪我现在做猪肉也没有小时候那么好吃。所以用那套酱料的方式确实是很万能的,因为酱料本身就很香了,它盖过了食材本身的味道,所以做出来什么东西味道都很香,同时它的确满足了大家的味蕾。
…
「对我来说,它是一个很真实的做饭社区的感觉。」
Y:封控前买菜的话,你能买到新鲜的食材吗?
其实我自己判断不太出来它的新鲜程度。我们基本就是在美团买菜,那些肉都装在一个盒子里,有不同品牌。我尽量都买冷鲜的,不买冷冻的。
Y:像父母可能就会跑到菜市场,跟熟悉的摊贩去订。
我妈妈会给我寄很多老家的食物,一箱一箱地给我寄。像你爸爸给你寄的汤,我妈也会给我寄汤,但她不是装在罐子里,是用有一条红色边的密封袋,然后放进冰箱里就会冻成一块。我妈寄的就是那种大补的汤,加了鱼胶之类的炖汤,所以就算汤有点融化了,也会有一种果冻的形状。
她因为经常给我寄吃的,有时候就会寄一煲汤过来,下午五六点寄的,我第二天早上九点多就能收到了。因为我们这里距离也很近,她也会寄一些烧肉,家里做好的猪脚、卤肉。
Y:煲汤还是涉及到很多食材,对食材质量也有要求,像我们不管在广州还是北京,靠自己去挑选都不太好实现。那你妈妈常煲的汤是什么样子呢?
鱼胶是潮汕地区妈妈圈里面很流行的补品,很贵,大家买了之后就一串一串地挂在家里。像如果我用我妈的视角,今天想给我女儿补补身子,就会去拿一条用剪刀剪成一段一段的,然后用热水泡一阵子,泡软了放到炖锅里炖,一般就加水,加人参片,加一些瘦肉片。没有瘦肉的话就加一个小鸡腿、鸡翅,放一些枸杞。这样一锅炖上一个晚上或者四五个小时,就会得到一锅有点鱼腥味的浓汤。她们就觉得吃这个东西很补。
Y:我觉得这个汤跟我们家的汤还是很不一样的。比如我爸炖牛肉,偏向清汤,也没有放那么多食材。只放一些党参和枸杞,调味就用福建常用的鱼露,整个汤就很鲜很醇。
你们那边会很喜欢吃牛肉吗?
Y:我觉得分地方,像闽南地区有很多牛肉小吃,但福州还好,就是日常食材。我爸的考虑可能是觉得在北京不太容易买到新鲜或者质量过硬的牛肉。他每次要做这个汤,都是去跟卖牛肉的摊主提前订。在北京要买新鲜一点的食材,我就是得自己去菜市场。
去菜市场要很早去吗?
Y:在北京的话还好。如果是普通的便民菜市场,肯定早去的话你挑选的余地大一点。但像三源里这样的市场就还好,如果是熟悉的摊主可以提前打声招呼让帮忙留东西。
其实我还挺好奇的是,做饭、研究菜谱这件事我感觉对你已经偏向一种很深的兴趣,你会仔细去研究用到的火候,食材新鲜程度是多少,已经到这种地步了是不是?
Y:我觉得菜谱本身对我来说,它是一类内容或者是一种介质,不单单是实用性的价值。其实我在做 1000小食之前,自己都不太是个会去看工具类菜谱的人,比如去百度、下厨房搜什么菜怎么做这种。我更多会去看一些文学作品,或者饮食文化书籍里提到的菜谱,会对菜谱中知识性、文化性的部分更好奇。比如我最近特别想研究一下潮汕地区的反沙芋。
我知道这个。
Y:反沙其实就是白糖在锅里随着温度升高,从糖浆状态到结晶的糖霜状态。我最开始是因为研究拔丝苹果,发现拔丝再下一个阶段就是反沙。把食材倒进去后有点像白色的雪落在上面。
我爸在家里尝试过好多次这道菜。
Y:他是怎么做的?
就像你说的糖在锅里炒,但火候很难控制,他就经常失败,反沙芋经常会变成一道甜芋头。
Y:我知道你们还有一道羔烧芋,更像是糖汁浸泡芋头的状态。
也好像有吃过。以前在我奶奶那里会吃到这道菜。她会去市场买很小的芋头,剥皮后煮糖水,我们就叫甜芋头。糖水汁不会很多,是比较浓稠的,跟芋头裹在一起。
Y:还有我之前在查反沙芋的时候,特别不理解同样是结晶状态,为什么不能直接撒白糖呢。反沙芋的结晶糖霜和撒白糖的口感差别是什么呢?
是完全不一样的口感,你有吃过吗?
Y:我吃过一次黑糖版本的反沙芋。
反沙出来的白糖,它的质地偏向红糖,沙沙的。但如果只是撒白糖上去,吃起来是由颗粒感的。反沙的口感很奇妙,也不会非常甜。虽然我没有见过北方的雪,但我觉得那口感是很像雪的。
Y:有意思,我就想挑战一下这个菜。
比如说你想要挑战做这一道菜的话,你是凭借自己的感觉去摸索和观察,还是说会去找一个菜谱来做?
Y:还是会看菜谱。当我非常明确要做的菜的时候,我就会去 YouTube,B 站上搜各种反沙的菜谱,然后去比对不同菜谱之间的差别。看了很多之后,大概就知道关键点是哪几点,就会记住。
你也可以去小红书上搜一下。我现在用小红书比下厨房多,因为小红书它的做法的逻辑很清晰,也会有直观的图片,比如酱油两勺,就有很真实的图片对应。另外我会去翻底下的评论,看别人做这道菜翻不翻车。因为很多人按这个做法做完,他们就会回来反馈。所以你在评论区就可以看到很真实的这道菜有哪些注意的地方?对我来说,它是一个很真实的做饭社区的感觉。
…
「我会跟未来的孩子说,这道菜是因为你妈有一年隔离在家……」
Y:你在小红书上有搜过什么想要做但还没有人做的菜吗?
我想一下,确实有。就是有一些食物真的只有你小时候在家里吃到过(我现在搜一下)。我外婆会做一种小菜,把苦瓜切块,然后不断用油焗。我也不知道具体做法是怎样的,但最后那苦瓜熬得又咸又香,很适合用来下粥。
Y:我想到我家里会做一种萝卜干,也是把白萝卜切小小块,在锅里不断拿油炒,炒干之后既脆口,味道也有油香有咸香。
那个苦瓜中间的瓤也会留着,口感会变得软软糯糯的。
Y:你印象中只有你外婆做过的吗?
对,我只在我外婆那里吃过。
…… 我一直也有一个就是奇怪的地方,就是在家里煮的汤确实就会跟我自己煮的汤味道很不一样。
Y:什么汤呢?
就拿最简单的苦瓜排骨黄豆汤举例,自己煮也不是说不好喝,但就是感受不到食材都融在一起的香味。家里的汤是很整体的,很好喝。汤里有苦瓜、有排骨、有黄豆的味道,但我煮的汤就很寡淡,只是像一锅有味道的水。
Y:你有跟家人学吗?还是自己在网上看的食谱?
是跟家人学的,因为我很喜欢喝这个汤,从小到大在家就经常喝,尤其夏天的时候,因为苦瓜会清凉一点。毕业的时候,自己在家做饭我就立刻想要煮这个汤,我试过大概两三种做法:
第一种是在电饭锅里煮,把排骨焯一下水,放进去,倒黄豆,倒苦瓜。我觉得电饭锅煮的汤应该是最不好喝的。第二种专门用一个煲汤的炖锅,先把黄豆和排骨放进去,先煲两三个小时,最后一小时再把苦瓜扔进去,这样做还可以,但也没有到那么香的程度。第三种就直接用明火,用一个锅把排骨滚开,滚开之后倒黄豆,让它继续在里面煮,再加苦瓜。这个做法比较少,很容易把水烧干。总之,都还没有办法做到像家里的汤那样浓郁的味道。
Y:家里是用什么来煮呢?
家里也有两种做法。我妈会用一个专门煲汤的电锅,我爸就直接在明火上面煮。所以我在想是不是跟火候有关系,因为家里的汤有很强烈的骨头的味道。
Y:像你爸爸用明火煮汤的话,他是用铁锅吗?还是砂锅一类的呢?
不,我们家有一个很经典的铝锅。我爸还跟我说那个铝锅用了十多年了,他跟我妈结婚时候就有的,大概就从 90 年代一直用到 2015 年左右。我们家以前煲汤都会用那口锅,虽然没有补过洞,但已经烧得有一点变形了,底座有一个弧度,放的时候会摇摇晃晃的……跟锅的材质也会有关系吗?
Y:我原来想如果是砂锅的话,它本身的密闭性比较好,你在里面炖的肉,骨头可能就更容易炖得烂一些,味道就容易进到汤里,水汽也不容易蒸发那么多。所以你说铝锅我还挺惊讶的,觉得铝锅的保温性不好,但导热性强。
我就记得我们家以前煲汤什么的都是用这个锅。我们用砂锅是会用来做砂锅粥。
Y:那你之前比如说学做苦瓜汤,你就是看家里人怎么做,然后你自己回来这边做?
对,凭记忆做。我有时候也会炖鸡汤,也是味道没有那么香。今年有一次在我男朋友家,他也煮了鸡汤,然后煮出来的鸡汤很好喝。用的也是普通的电煮锅,吃火锅用的。他说是因为他加了一片姜。因为我们家从小到大煮汤,从来没有见过加姜。但是广州这边煲汤就很喜欢加一片姜进去,说姜会增香。我以前很不喜欢吃姜,但那次之后我现在煲汤也都会切一片姜进去。
Y:我还是在想,你说为什么记忆中的味道就没有办法复刻这一点。有没有可能,父母他们在煲汤的时候,有很多细节是我们很难发现的,但对他们来说就像肌肉记忆一样的存在,顺手就把那个步骤也完成了。让他去回忆,也可能也不会记得其实有多那样一个步骤。
我觉得也是。你这样一说的话,那我下次回家的时候,可以去看一下他们是怎么做的。
Y:比如说查小红书菜谱,你是通过固定关注一些人吗?还是按照食材去搜索呢?
平时刷的时候会关注,但经常是想做一个菜直接搜。搜出来会有很多,我会挑一些高评论高赞的看,结合不同的做法挑一个适合我的。小红书上也有挺多人会发一道菜,说是跟自己家里人学的。
Y:我可以关注一下,我确实平时不怎么用小红书来看食谱。
你真的可以看一下。像我,如果按照记忆里的菜谱做菜的话,只知道怎么清淡滴煮海鲜,或者煮面条。但是在小红书上,我也会做韩国的冷面。像昨天还做了东北麻辣烫,要加牛奶和芝麻酱的那一种。
还有我前几天跟小红书上学了一个腌白萝卜。我在腌白萝卜的时候,就会觉得这东西说不定以后会成为我的(家庭食谱)。如果以后我有孩子了,我可能有一天突然想起就在家腌萝卜给 Ta 吃,Ta 可能会问起为什么会有这道菜,然后我就跟 Ta 说,那是因为你妈有一年被隔离在家,真的没有事情可以做,整天在家就做饭吃饭。
我就想说,像我在家知道的那些东西,很多也是爸妈那个时代的记忆。我爸跟我讲过一个故事,说我有一个姑姑,很喜欢吃薯粉丝煮包菜……
Y:我知道那个东西。 但像这种菜,可能就不太会出现在就是小红书这样的平台上。
对。好像是(搜索后没有找到)。小红书上面可能就只有蚂蚁上树。
…
「我不是一个会经常想念家乡的人,但不可避免会突然有一个时刻有点想,那么这时候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做一道菜来实现它。」
Y:你那天问你爸爸怎么做煎豆腐的时候,他的反应是什么?
其实我跟我爸的关系有点像朋友。在家的时候会经常聊天,但是一打电话就会冷场,很奇怪。其实我挺久没打电话给他了,然后我那天就借说做豆腐这个事情,给他打了电话。
他也没有特别的反应,因为我有先在微信上跟他说明了我要学这道菜,电话里他就直接跟我说怎么做怎么做。我就说好。然后他就问了一下我封控期间怎么样,说反正也不能顿顿吃好的,学点豆腐也挺好的,荤素搭配。
Y:他教你做的时候有没有特别嘱咐什么关键技巧?
没有,他就说你要一直守在那里,看着火。你要等,等豆腐的味道煮进肉里,肉的味道煮进豆腐里。
Y:这怎么看得出来……
对啊,怎么看得出来呢!然后他又重复了一句,你不能让肉太老了。我那天自己做的时候,真的跟我记忆中完全不一样,但是也很好吃啦……后来自己在小红书上学的那一个版本反而更像我记忆里面的。所以我在想,有可能我小时候吃过的那一块一块豆腐的,其实不叫「炆豆腐」,但我拿这个名字去问我爸,就会得到另外一道菜。
Y:但你有说是你小时候吃到的一道豆腐菜吗?他可能会知道小时候给你做过的。
感觉他不记得了。我们家吃过很多豆腐,真的有一次我的印象是很深的,那次豆腐的口感跟平时吃的都不一样。我那天也问我爸了,我说记得小时候吃过的豆腐表面是有一层皮的。我爸就说,可能刚好是豆腐靠近边的部分,外侧就有一层皮。

Y:我听你说爸爸做反沙芋头,还有这道豆腐,想问问你们家做饭这件事上,你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从我上高中开始,因为我妈妈换了工作,没法在家里煮饭,所以后来就变成了我爸在家做饭。我们家对吃饭这件事……我挺惊讶的,发现像身边一些朋友对吃饭这件事的态度是,一个人如果不吃饭不会饿死的话,他们是可以不吃饭的。但对我来说,吃饭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可能因为我们家对吃饭这件事本身就很重视,不管心情好要吃好的,心情不好也要吃好的这种程度。我们家吃饭就是会让人觉得很开心,很有幸福感的一件事情。我爸爸会在我们吃饭的时候一边聊天,一边介绍这种食材怎么做好吃,或者一道菜的由来故事是什么。
Y:这样听起来真的是挺喜欢做饭,也挺喜欢吃的。
对,但是他做饭没有到特别特别好吃的程度。他有时候也会想要尝试说,用一些特别的技巧来做饭,有时候就会做得不好吃。
Y:你有印象小红书上会有一些关于食材处理,或者能灵活变通的烹饪技巧的分享吗?
我最近新学到的是冷锅热油、热锅热油、热锅冷油的概念。还有在油里面下一点盐,就不容易粘锅。我觉得这也是我比以前会做饭的一个证明,会开始去留意这些小的技巧。
我记得以前做饭,最害怕的一件事情就是溅油。现在我知道了,冷锅会这样的,如果锅热了油是冷的,油就不会溅得那么厉害。前阵子我还学会了煎汤圆,先把冷冻汤圆下锅让油包裹住,再开火,加一碗水盖盖,水蒸发之后,汤圆也会有煎的效果。我发现这个方法也可以复刻到饺子上,可能还可以复刻到我妈给我寄的一些海鲜上。
在老家做鱼有一种「半煎」的做法,我一直学不会,但那天煎汤圆的时候我就想到那海鲜可能也是同样的原理。
Y:我还是想理解,在小红书上学这些食物跟家里人教做食物,他们最终的分别是什么?因为可能对你来说,大部分情况下你还是会在小红书上搜食谱来学做这些日常吃的东西。那么什么样的情况下,你会想到这道菜应该问问家人?
我觉得这里面有很大程度的情感成分。像我会想要跟的我的家里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所以其实我在家里就是比较疏离的一种状况。像我爸之前说,我上大学以后,我姐一星期会跟他打一次电话,但是我一个月才会跟他打一次,有什么事也不跟他们说。
所以我大多数时候在小红书上学做饭,也是因为觉得这是我可以自己去学、自己去做的事情。在小红书上学做菜是不受限制的,是有我自己选择空间的,不会被家里人过多干涉。那什么时候会想跟家里人学做菜呢?就是我觉得这段时间太远离家里了,想跟家里有一个比较亲近的沟通,就会去问他们,让他们知道感受到我现在需要他们。还有就是单纯很想吃一个(记忆中)的东西的时候。
Y:确实,你说的第一种情况可能也是我现在大部分时候会去问的情况。前两天我就还在问我爸炒萝卜干,也是突然想起来,觉得需要跟他说说话。
对,就是会觉得说我好像需要跟他们说说话。可能我自己不是那种特别有乡愁或者老家情怀的人,所以在吃饭或者做菜这件事上,我不会像有一些人,会很执着、很强烈地怀念或者追求那一个东西。我当然也会怀念我小时候吃过的某个东西特别好吃,但在我的生活里面,没有很强烈需要它的感觉。
其实我挺久之前就关注你的公众号,那天看你的视频时候,你说「家庭食谱是我们随身携带的故乡」是非常让人触动的。因为我不是一个非常强烈,时刻想要回到故乡,想念故乡的人,但还是不可避免的,突然有那么一个时刻会觉得有点想你它。这时候最简单的方式,其实就是找一道家庭食谱,做一道菜来实现它。
是的,其实那次演讲准备的时候,我也跟搭档一起讨论,其实不管在广州还是在北京,我们的生活状态是很像的,你在这个城市里面,你也在建立你自己的生活。像你说如果你以后有小孩,你会跟他讲腌萝卜这道菜和你这段居家隔离生活的记忆。所以我也会觉得,大家在小红书上所学的这些新的家庭食谱,放在更长的时间维度里面看,它就像我们现在要去跟家里人学的那些东西。我很好奇小红书教会我们的东西,如果再延续到下一代,或者会给我们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和影响。我原来会觉得上面的菜谱可能不都实用,过于流行,可能不够接地气等……对,原来是会有这样的一些偏见在。

为离开家的人,在饭桌上建立家。
通过记录、连接与创造,重建中国家庭食谱,探索本土饮食文化在当下的永续生活方案。
该计划目前包括食谱体验项目「在地厨房」、每周邮件发送的田野日志/newsletter《1000小食报》、饮食主题策展、主题家宴策划、独立出版物制作等。
联系我们:发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订阅邮件通讯《1000小食报》:https://1000xiaosh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