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小食」的第一碗汤〡新产品

秋天好,这是一封写到第6个版本的信,为了向你介绍「1000小食」的第一款产品:一碗汤。
如果你是阅读了很久《1000小食报》的读者、偶遇过线下家庭食谱展览的观众、来参加过「在地厨房」的体验者,现在你可以通过购买、亲口品尝,翻开1000小食的新一章。
把最重要的事交代在开头,我想,接下来就可以按照我的节奏展开。
我的节奏其实也是1000小食的节奏,它作为一个本土饮食文化品牌,已经两年了。
我觉得它生长得挺慢的。因为过去这700多天的日常,我都在很慢地做事:花10个小时写一期邮件通讯、用超过5小时的访谈素材编辑一期播客、用一个半月调研食谱做工作坊、提前一年时间筹备一场展览——包括要向你介绍的产品,我们准备了半年。因此,我和队友经常自嘲,「1000小食是个手工品牌」。
一年前,我们第一次讨论1000小食作为品牌的价值观和使命——我们坐在饭桌边,桌面上贴满了写着信念的便签纸。最后我在一张便签上写下了:为离开家的人,在饭桌上建立家。
这也是1000小食正在努力创造的价值。
为离开家的人,在饭桌上建立家。
写这句话以前,我只是一个纯粹的创作者,从自身出发,书写本土饮食文化的田野日志。当这句话盘桓脑中,「1000小食」从一个人变成一群离开家的人的记录,从发现生活变为建立生活的期待。我也开始尝试让作品离人更近,离真实生活更近。
就在这封信数次推翻、数次从头开始时,我收到朋友幸的消息,她问「是否在家,有刚出炉的皮蛋酥和蛋黄酥?」。
片刻,我就收到了一袋闪送来的温热包裹。第一次吃到皮蛋酥的我,惊讶于酸姜莲蓉和皮蛋的组合,她告诉我这是一味传统的茶楼点心,后来,我的光标就从文档,挪移进了检索框。
这段小插曲,说明的正是「内容」和「体验」在当下的关系:亲口吃到、亲手制作是任何饮食内容都无法替代的;而另一面,大部分人已经难有耐心「阅读」食物。
我想象过这样一个画面:当只有《1000小食报》的时候,文化内容的传递发生于创作者和读者之间,是一对一的传播。而承载着独特文化的食物被直接端上一家人的饭桌,文化便拥有了口口相传的可能,比如发生在我吃皮蛋酥的那个夜晚。以食物的方式,进入到无数的饭桌,这正是「1000小食」决定开发产品的原因。
是时候端出「1000小食」的第一碗汤了。
第一碗汤:福州玲珑肉燕
什么是「肉燕」?第一次端上肉燕时,朋友们都会这么问。
确实,它长得挺像小馄饨的。但本质上,它是一种肉皮包着肉馅的小食,而非馄饨采用的面皮,又因手工包的会有燕尾,所以叫肉燕。

图/皮和馅都是肉的肉燕,每一颗的含肉量超过70%。
肉皮做的肉燕,表皮的口感多了分脆爽,味道则多了分鲜香。如果你用清水煮肉燕的话,哪怕不加任何调味,肉燕汤也好喝。
在我的饭桌上,肉燕最常出现的两种情况:一是想做荤素均衡的一锅料理时,肉燕是无须经过任何处理,几乎能和蔬菜同时煮熟的蛋白质来源;一是夜宵,或者几杯酒后感受到肚内寂寥,一碗加入白醋和白胡椒的肉燕酸汤,可以让人一碗回魂。

图/福州本地的灵魂调味:葱花白醋白胡椒。白醋酸度高,与提鲜的白胡椒很配,调味组合宛如合唱中的「高音部」,非常提振食欲。
肉燕兴于福州,是本地小食的明珠。
本地人会告诉你,肉燕是用木槌一边敲打猪后腿瘦肉,一边掺入少量的番薯淀粉,如此反复,最终将一块瘦肉延展成几米见方、薄如宣纸的燕皮。如果你走在福州的文化地标,有时会见到两个壮汉一人一侧站在木砧板边,富有节奏地交替落槌,「笃笃笃」地展示打燕皮。
为我们制作「玲珑肉燕」的工厂主人雁姐说,打燕皮最快也得跟三个月才能上手,现在工厂里的大师傅跟着她已经有八年时间。所以判断肉燕是否足够好,关键就在燕皮。
今年五月在福建探访工厂,为了确切、完整地了解一张燕皮是如何打出来的,我们在结束所有行程后又折返雁姐的工厂待了两天,雁姐甚至冒着材料报废的风险让我上手敲了半小时燕皮。亲眼所见、亲手体验的过程,让我知道,真正好吃的肉燕绝不仅仅是做到「手工」就够的。
比如我发现,工厂里打燕皮的师傅都是女性,她们并不以力量见长。而恰到好处、均匀的力度才能让木槌每一次落下,都带来燕皮的延展、又不至破碎。

图/手打燕皮的过程与其说是在「敲打」不如说更像「纺织」。
工厂大师傅指导我,落槌时,木槌的角度应该与燕皮平行,稍有夹角,木槌的边缘棱角也容易将燕皮打碎。但木槌本身的重量会产生敲打时的惯性,只有调用起整只手臂的力量,才能掌控它。
还有面案上的那把毛刷子,是燕皮口感爽滑的幕后功臣。打燕皮的过程中,需要一点点掺入番薯淀粉,以防止燕皮粘连。但工厂师傅每摊开一遍燕皮,都会用刷子把多余的淀粉掸除,极其需要耐心——这么做一来保证燕皮的猪肉含量够高,二来保证肉燕煮熟后,表皮光滑剔透,没有多余的淀粉颗粒。

个头小巧、燕皮精做,故为「玲珑」。
好吃是件有迹可循的事。玲珑肉燕还有很多优点,我都写在商品详情页里啦。

为了当下的家庭饭桌
「1000小食」第一款产品选做肉燕,一个原因是我作为福州人,太熟悉它了。它对离开家的福州人更是意义重大。
从小我就知道,家宴饭桌上的重头戏不是「佛跳墙」,而是「太平燕」。这道主料为肉燕和鸭蛋的杂烩汤菜端上桌的时刻,家中老小都会起身离桌,互敬饮料。只因为「燕」代表「宴」,鸭蛋在福州方言中也称「鸭卵」,谐音「压乱」。简单地说,太平燕就是福州人饭桌上的祈福食物。
所以,每次宴席我都会象征性地把一颗蛋、两颗肉燕舀进碗里。

图/老照片中家人们围着圆桌包肉燕,拥有了许多对话的时间。
雁姐时不时要寄出几批跨洋肉燕,在她看来,这是用同面值的美元换人民币,是海外同乡不计成本的念想。在台湾,福州人经营的鱼丸摊上会出现的「燕饺」,不过也用馄饨皮替代了肉燕皮。在日本熊本,早年移民的福州人更是在当地生根出了熊本名物「太平燕」:只不过演变中早已没有了真正的肉燕,而是用当地更容易获取的绿豆粉丝替代。
当我也有了自己的小家后,曾消失在我生活中多年的肉燕,又再次回到了我的生活中。
我发现,原来真正好吃的肉燕,不再仅仅是地方饮食的符号、传统的象征,而是一种我打开冰箱 5 分钟就能填满肚子的心安。
我想,离开家的福州人更懂肉燕滋味。

图/过去的「太平」是家人出海打拼时海面无风浪;现在的「太平」是冰箱里时时有家的味道。
在投入产品开发的这大半年时间,很多时候我们都在问自己:1000小食应该开发什么样的食物?
首先,它应该源于我们的家庭饭桌,是食物,而非食品。
在我看来,食物与食品最大的分别,在于它承载着味觉记忆,也为人的生活经历塑造。食物不用追求三个月一换的新口味,而是在你需要的时候能快速定位到熟悉的味道。食物的不标准,其实是不过度:不过度便捷、不过度保存、不过度在乎卖相。
在此基础上,「1000小食」将挖掘来自各地的「饭桌担当」。我们相信,如果一种食物已经成为一个地方的家庭饭桌担当,那么它就应该具有可挖掘的日常特征(比如便于存储、快速烹饪、做法灵活等),也有机会被更多人的日常饭桌所接纳。
此外,「1000小食」为当下的饭桌做选择。
我自然享受操办小家宴时端出太平燕的满足,但日常的生活中,我们都想在 5 分钟内、或微波炉叮一下的操作里就能吃到家的味道。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要提供每次吃都一样的稳定味道、便于烹饪的包装方案、食物可溯源的安全感,还需要贮存新鲜的冷链物流系统。
感到幸运的是,在蹒跚学步做产品的开端,我们遇到了合作伙伴「下厨房」。这是一家创立于 2011 年的美食菜谱网站,也是我离家后,第一次学做整桌菜的菜谱来源。三年前,「下厨房」开始探索食品供应链,用行业内几乎最高的品质标准开发自营食品,这个过程中,他们也踩过不少坑。作为前辈,他们在襄助之余,给了我们许多认可,也鼓励我们持续创作。
用「下厨房」创始人 Tony 的话,「1000小食」是「食物创作者」。只不过这次,我们的创作不在编辑器、不在厨房里,而在生产线上,让地方风味点亮新一代的家庭饭桌。

在生产线上创作食物的田野手记,我会在接下来的《1000小食报》中与你分享。
我们也会尽快为你呈上第二道菜!
小样
2023.10.21

89¥5P1wW1ZxKxH¥(复制口令打开淘宝搜索即可领券购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