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小食报 #58 在北京生活第十三年

我常常在给人发自我介绍的时候,会用「在北京生活第X年的福州人」来标记自己。
今年是我在北京生活的第十三年,而 44 天后,这个数字会先告一段落。两周前,房东告知了我们到期不再延续租约的决定,这让搬家有了确切的截止日期。
搬家要换城,看起来像为了醋包饺子。其实心里知道为了摆脱搬家带来的漂泊感,需要重新掌握选择权。所以带来动力的,不是更换新的居所,而是最大限度获得新的生活体验。除此之外,一个潜在的心思是想再次了解北京之于我们的意义——在这个地方生活了十三年,到底有多少是惯性使然,多少是无法割舍的记忆,还有多少是北京这座城市本身带来的?离开的时间里可以好好想想。
图/最近体验了朝阳公园著名游乐项目「落日飞车」
下个月(4.13 和 4.21)1000小食和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共同策划了两期工作坊,希望能成为我们在北京见面的契机。
下半年会花不少时间待在福建,离食材原产地和产品生产更近一点,我对在地饮食的记录和观察也更真切一些。还有正在计划中的项目,也会将我们指引向成都、临海驻地工作一段时间。
希望这是一场「云游」,能和各地关注1000小食的朋友见面。其他未知的目的地,也期待大家的指引。当我们说到「在地」,人其实才是最重要的丈量尺度。无论在北京、还是福州、或任何一个未曾想过的地方,我们营造自己生活的行动,就是「在地」。摘自去年5月发布文章《「在地」的回答》
开年还没有更新公众号和《1000小食报》,先跟读者和关切1000小食的朋友分享今年的主要计划:
第一件事:更新家庭食谱记录行动
「家」是1000小食创立三年来一直在书写的内核,记录家庭食谱是1000小食发起的长期行动。
去年,我们为「何以为家」展览做策展方案,在五月临海的青年分享大会上讲述家庭食谱记录者的故事,年底在广州丰年庆安放「给家里饭桌打电话」的电话亭装置……

图/「何以为家」展览筹备工坊,和阿姨们聊家庭食物

图/在广州丰年庆采集家庭食谱的电话亭和小展览
但也有种种遗憾。年初制定的计划,无论是展览、还是视频项目,复杂度比以前高,所以周期变长,不确定性增加,使得最终「何以为家」的完整展览没能顺利异地落地,走进家庭拍摄食谱故事的设想也没有实现。招募家庭食谱记录者的行动没能频繁更新,邮箱中便也只是很偶尔地收到新的来信。
不能被大的计划困住手脚呀!所以今年的第一个尝试,就是想用更日常、轻盈的方式来分享大家的家庭食谱故事。我们将这个主意称为:建一间线上的「家味博物馆」。
我们会最先尝试在小红书上搭建这间「家味博物馆」,陆续发布1000小食已经收集的家庭食谱故事。我也会逐一联系食谱记录者,来不断完善「家味博物馆」的展示内容。
第二个尝试是希望切入特定地域和选题,近距离研究、采编家庭食谱,并以小巧但细致的形式呈现,比如独立出版物或短纪录片。这个计划也已开始和欣赏的品牌共创,在目前的合作中,我发现家庭食谱有更多元的价值显现出来。
最近读到的一篇文章也让我产生再次呼告同行者的冲动,来自人类学媒体「结绳志」上的译文《被围攻的食物》,作者以丧亲之痛揭示出记录食谱的意义:以色列的检查站、隔离墙和路障可能在物理上分隔了我们的家庭,但它们不能消灭我们的文化。引用在耶路撒冷出生的巴勒斯坦厨师萨米·塔米米的话来说,“食谱超越了单纯的烹饪指南;它们囊括了叙述、记忆,并作为那些世代相传的人们的韧性的见证。”摘自结绳志发布《被围攻的食物》
那么,如果你想记录自己的家庭食谱,可查阅我们编辑的 2024 版《家庭食谱记录指南》,作为第一次记录的参照;如果你想以个人身份收集地方家庭食谱,或者你主理的品牌/社群/媒体离「家」很近,愿意共同发起这项行动,也请在公众号后台给我留言。

第二件事:继续创作家味产品,努力送到更多人手上
2023年,1000小食联合下厨房共同开发了「福州玲珑肉燕」和「福州暖暖芋泥」,这两款产品的原型都来自家庭味觉记忆,来自本土文化。作为创作者,我们充分体验了创作产品的苦与甜。全情投入开发产品,让我们对产品品质有充分信心。
这是去年发布的两款产品故事:

但,作为自己产品的「推广大使」,我们做得还不够。
如何在1000小食的读者以外,找到其他认同产品价值的消费者?不同渠道应当如何探索?如何在讲求快准狠的销售端,最大程度地表达 1000 小食对食物的追求?
这其中有许多建设销售路径的技术问题,也有羞于推销自己产品的心理阻碍。这两者都是我们作为新手遇到的挑战。
所以,今年借着出走,我们下决心「主动出击」:
- 更主动地跟大家介绍1000小食的「食物观」:比如传统饮食文化和当下生活的联系,食物承载的个体味觉记忆,创作者走进产地、生产现场的观察等话题,我们都很愿意分享,也希望能和朋友们一起做些内容,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 借助认可 1000小食的伙伴支持,将用心的食物送到更多人手上。如果你有自己的线上社群或者线下空间,也对1000小食的产品感到放心,都欢迎找到我们合作!我们也会主动联络大家。
产品销售我们确实是新手,也非常期待朋友们的任何建议!
同时,1000小食会继续创作新产品。尤其在下半年,我们决定扎在福建,一头扎进各种福建家味中。初步计划是开发两款福州小食:油酥肉松和鳗鱼丸,我们很期待获得各地朋友对这两种食物的经验和意见。
也想问问离开家的福建朋友,你还有哪些想通过1000小食分享或探寻的「家味」?1000 小食开发食物的原点,就是自己和身边许多朋友的家庭味觉记忆,每每收到家人或友人的「投喂」,都让人感到幸福、满足。我们想让这样的幸福送到更多饭桌上。
如果你恰好有油酥肉松、鱼丸或者其他你了解的福建家味的供应商资源,欢迎引荐给我们。

图/福州连江的朋友分享自家的渔村家味包裹

图/乌兰察布的朋友分享的牧场家味包裹
更多的可能
随着1000小食项目的复杂度变高,自己在本土饮食文化上的写作和调研时间也变得有限,撰写一期《1000小食报》更为不易。作为补充,今年我会日常书写一些短内容,包括记录自己的饮食日常、对家庭饭桌的思考和发现、以及饮食类书籍的推荐。之前分享在我的即刻会比较多,今年也会更多同步在小红书上,账号都是@小样 Young。前面提到分享家庭食谱故事的「家味博物馆」,也会在下月在小红书与大家见面。
邮件投递的《1000小食报》也不会停更,今年仍会聚焦在本土饮食文化的田野手记和 1000小食项目的进展复盘,每篇都会汇聚一段时间的思考。
另外一件我长期想做的事也会先在《1000小食报》开展:饮食文化书籍的阅读与分享,过往的小报中也常设「饮食书写」的栏目。
作为占据书架最多层数的图书类型,饮食文化书籍是1000小食创立以来的能量源泉和资料库,也是我每月都会关注的书讯条目。去年联合HOBO+ 和北京独立书店 YANBOOKS 共同策划的「可食用书单」,就是一次将阅读和食物体验结合的尝试。

图/「可食用书单」工作坊现场复刻《食物语言学》中的绿色女神酱

图/去年12月在 MACA美凯龙艺术中心举行工作坊
我喜欢书,尤其是具有人文视角的饮食书写,但在国内并不常见这类选题,已有的食物书,也以工具书和美食家随笔为主。我也想认识在做饮食文化类选题的编辑和写作者,大家来一起让这类书更多、更好地出现在大众面前。
而见面对我们来说是不可替代的,线下活动仍会保持一定频率。所有线下活动的招募消息,大家可以通过公众号第一时间获知。
另外一个重要的见面场合,就是我们的「小家宴」。既然今年开启了「云游」,小家宴也就随之流动,而且去到新的地方,认识新朋友,我们也能多多作客啦。请大家多招呼我们去家里吃饭吧!

小样
2024.3.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