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蘑菇」系列工作坊招募〡UCCA×1000小食

啊!蘑菇
这是我们发现蘑菇时脱口而出的一句话。
2024年4月13日与21日两天,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联合1000小食共同策划系列工作坊“啊!蘑菇”,带领每位体验者重拾日常的惊喜和想象力,通过栽培、烹饪、故事创作工作坊等多重体验,建立人与蘑菇的共鸣,激发个体对当下生活的思考。
“啊!蘑菇”系列工作坊共设有两期主题内容,每期将分别邀请一位特别来宾。第一期《蘑菇什么都知道》聚焦于自然世界中的蘑菇,邀请北京西瓦西农场的康健一同带领工作坊;第二期《我在北京采蘑菇》则聚焦于北京城市中的“蘑菇”,邀请艺术家刘张铂泷与大家一起书写各自的“北京蘑菇故事”。从“种植”到“采集”,系列工作坊将和大家在不同角色中切换,一道体验蘑菇渺小却又神秘且传奇的一生。

图 / 九井谅子,《迷宫饭》第一卷末尾附录“怪兽闲聊”;漫画《迷宫饭》中有一种低级魔物就是蘑菇——走路菇。因为是个没有什么特殊技能的很弱的怪兽(唯一的技能似乎就是吓唬冒险者),所以总是很容易就被吃掉。(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什么是蘑菇?我又不是没见过。
事实上,我们都没见过蘑菇的全貌——那张匍匐于土壤中的真菌网络。波兰作家托卡尔丘克在小说《太古和其他的时间》中描述蘑菇王国的样貌时写道:真正的蘑菇王国是藏在地下的,那里永远照不进阳光。她说,冒出地面的只是那些被判了死刑的、或是受罚给逐出王国的蘑菇。在这里,它们或死于阳光,或死于人的手,或遭动物践踏。真正的地下蘑菇王国是不死的。
在“啊!蘑菇”系列工作坊的设计中,我们引入蘑菇生产者和艺术创作者的视角,让蘑菇的真实样貌得以被了解和体验:通过生产者的林间日常,我们将认识地下的真菌王国是如何运转的;通过艺术家的镜头,我们将尽情想象每一颗“城市蘑菇”所牵连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自我们筹备蘑菇系列的工作坊开始,我们发现越来越容易在生活中遇见各种各样的“蘑菇”,同时也开始对生活中任意事物保持好奇这件事愈发着迷。所以相信,当你体验过这一系列的工作坊,你的生活里也会常常出现脱口而出“啊!蘑菇”的时刻。你会惊奇地发现,生活中可以使我们获益、给我们以启迪的事情很多,就潜藏在点滴之间,只需我们稍加用心发现。
🍄 如果你满足以下任何一个条件,我们都极力推荐你报名“啊!蘑菇”系列工作坊活动:
· 蘑菇爱好者,希望获得了解蘑菇的新视角;
· 自给自足生活的践行者,喜欢动手,热爱创造;
· 日常生活的观察家,擅长在散步途中有新发现;
· 充满好奇和想象的创作者,希望体验一次未知的集体创作。
如果向蘑菇提一个问题?
第一期工作坊的特邀嘉宾,是在北京西瓦西农场种蘑菇的康健。我们共同讨论工作坊时,他常常用人类的行为类比,向我们解释蘑菇的生长特性。一些例子甚至让我们产生了“蘑菇还挺保守”的印象,比如蘑菇遇到危险和环境突变时,它们的第一件事就是钻出地表,张开菌盖,散播孢子,让自己的后代继续存活。

图 / 康健说,有的时候从陇的一端刚采到另一端,起点处就长出新的蘑菇来了。——时间在蘑菇身上的奇特呈现。(图片由西瓦西农场康健提供)
但当人类遇到危机,会和蘑菇做出同样的选择吗?蘑菇,或者和人有着1/3相同基因的真菌的生存选择,它独特的生存逻辑和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透过蘑菇的视角,再来审视眼前这个我们貌似很熟悉的世界,会有什么不一样吗?不光老鼠什么都知道,蘑菇老师或许可以教会我们更多生活之道和化解危机困苦之法。
🍄 报名第一期《蘑菇什么都知道》工作坊,你将获得:
· 掌握关于真菌和蘑菇栽培的一手知识;
· 掌握烹饪蘑菇的实用技巧;
· 亲手制作蘑菇菌包,亲眼观测蘑菇生长;
· 蘑菇版的“答案之书”,从蘑菇视角解答你的生活困惑。

图 / 左:人工栽培的蘑菇,春天第一次出菇;右:野长的菌,孢子散落到木头架子上后生长了出来。(图片由西瓦西农场康健提供)
幼儿园旁的蘑菇,背后竟然有这样的故事……
第二期工作坊的特邀嘉宾是艺术家刘张铂泷。他与宫羽于2020年共同发起了《北京蘑菇》项目,并于2022年与postpost合作出版艺术书《北京蘑菇寻找指南》。至今他已追寻拍摄了超过80只绿色大蘑菇,并创建了北京蘑菇地图。

图/在北京生活(过)的人可能从未认真留意过但大概率都瞥见过的“绿色蘑菇”,一切的起点都源于一个进一步的问题:“这些蘑菇究竟是干什么的?”或许真正的答案只有这些神秘的蘑菇们自己知道。左:刘张铂泷,《北京蘑菇》,东四环中路与京哈线交接处桥下,2024,图片由艺术家提供。右:刘张铂泷,《北京蘑菇》,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门,2020,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于是我们和刘张以北京蘑菇为出发点,设计了一场创作工作坊:为北京蘑菇们创作属于它们的都市传说。

图/《北京蘑菇》,可儿苹果幼儿园东门,2024,图片由1000小食提供。
在测试创作方法时,一只位于九龙山附近,紧挨着幼儿园的蘑菇,竟然让我们共创出一个幼儿园园长的复仇故事——其精彩程度完全超出了策划团队每个人的预期。因此我们也发现了创作故事带来的乐趣:一种糅杂了想象力、夸张叙事、充满不确定性的接力剧情的乐趣。与此同时,这场工作坊也将带领你我,重新认识在北京生活的“附近”。
🍄 报名第二期《蘑菇什么都知道》工作坊,你将获得:
•《北京蘑菇》项目主创创作分享;
•和一群人共同动手创作,在“故事接龙”游戏中激发想象力的体验;
•了解从未抵达的北京角落里的精彩,并结识新朋友;
•一份工作坊的神秘纪念礼物。

图/工作坊内测阶段策划团队成员尝试在北京地图上“认领”各自的蘑菇。图片由李晨露提供;右:团队成员根据抽取的“蘑菇锦囊”和个人记忆片段,共同创作出来的两个故事板——《Hip-Hop拯救世界》与《走近科学:人大附秘史》。(图片由李晨露提供)

附:第一期工作坊「蘑菇什么都知道」介绍
翻开蘑菇版的“答案之书”
本期工作坊的特邀嘉宾,是在北京西瓦西农场种蘑菇的康健。在我们向他咨询蘑菇的生长特性时,他常常用人类的行为作类比。比如蘑菇遇到危险和环境突变时,它们的第一件事就是钻出地表,张开菌盖,散播孢子,让自己的后代继续存活——这样的例子让我们产生了“蘑菇还挺保守”的印象,但这是面对环境突变时,蘑菇给出的答案。
如果是人类,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吗?
这让我们联想到,蘑菇与人类其实还有许多相似的生存处境,比如面对孤独、面对竞争、面对繁衍……既然蘑菇都有自己的答案,我们不妨通过向蘑菇提问的方式,找寻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面临困惑的回答。蘑菇的回答不见得“实际”,但很“实用”,正如你翻开《答案之书》时,获得的其实不是明确的解法,而是抽离的视角和共鸣。
人类与蘑菇存在共鸣的可能。
挪威人类学家,同时也是认证蘑菇专家龙·利特·伍恩(Long Litt Woon)所写的《寻径林间》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关于蘑菇和悲伤”。为何悲伤?在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伍恩毫无准备地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她形容自己是一个“悲伤王国的寡妇”,而这和她成为“真菌王国的旅行者”发生在同一时间。

图/《寻径林间》书影
在这本书中,作者这一页还在书写发现“成对”蘑菇的乐趣,下一页就陷入了对丈夫葬礼的回忆中;聊到蘑菇采集者们通过拉丁学名获得额外信息,紧接着又想起自己在丈夫去世几年后,找到了对方的Spotify播放列表,一点点重温丈夫喜爱的音乐;就连人们对蘑菇气味的固有印象,也被作者笔锋一转,写到人们对丧亲之人“陈词滥调”的安慰……蘑菇和悲伤,在这本书中共同生长着,与此同时,作者也在采集蘑菇的过程中,渐渐疗愈了自己,寻找到人生的路径。

图/西瓦西农场,图片由康健提供。
死亡带来的腐败,成为真菌的沃土,真菌滋长出的蘑菇又让生命进入了新的循环。迈克尔·波伦在《杂食者的两难》中,将蘑菇视为大自然的枢纽,“让一端走向死亡,另一端走向新生。”

图/《杂食者的两难》书影
寻找人类和蘑菇的共鸣,也是我们设计这一期工作坊的目标和动力。
所以希望每一位报名本场工作坊的朋友,都提前准备好一个你正在面对,并愿意公开分享的问题。现场将由种蘑菇的康健告诉我们,如果遇到这样的问题,蘑菇会怎么办。
学习蘑菇烹饪技巧、栽培蘑菇,亲手感受食物、自然与生活
UCCA公共实践部一直致力于策划组织多种形态的公共项目活动,让更广阔的群体走进美术馆,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艺术体验。本次系列工作坊的联合策划方1000小食,具有超过20期不同主题食物工作坊的设计及带领经验。
在本期工作坊中,我们希望鼓励大家建立与食物和自然之间新的连接,同时传播“每个人都应当了解自己的食物,建立自己的食物支持网络”的理念。我们邀请具有第一手生产经验的蘑菇生产者,分享自己的劳作日常,带领大家亲自动手栽培蘑菇,让城市居民有机会在一个艺术空间内,走近食材产地和食物生产现场。
此外,蘑菇是日常食材中相对神秘的一种,1000小食也会带领大家了解作为食材的蘑菇,并掌握烹饪蘑菇的一些小技巧。最后,我们将坐在一起分享美味的蘑菇,也分享彼此有关蘑菇的味觉记忆和家庭故事。
本期工作坊每场持续2小时,
主要包含以下体验:

活动特别说明:
本期工作坊活动材料中将包含但不限于菌种、木屑、玉米芯、干湿两种状态的平菇,及其他蘑菇如灵芝、侧耳金鼎、粉平菇、秀珍菇等可能过敏源。
请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后报名参与。
购票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第一期工作坊
活动现场票:200元/人
第二期工作坊
活动现场票:120元/人
报名说明:
*活动收入将悉数用于支持UCCA公共实践部的运营与发展;
*活动当天开场前15分钟,请于UCCA大客厅银色楼梯前领取活动门票;
*未成年人(仅限13岁及13岁以上)须在成年监护人陪同下报名参与活动;
*因活动性质特殊,每场次活动将准时开始,建议提前规划出行时间,迟到请听从工作人员安排入场;
*活动不包含展览门票;
*活动期间请保持手机静音;
*活动报名成功后,UCCA公共实践部工作人员将通过小P联系您确认相关信息;
*活动票不支持退换,请仔细阅读活动特别说明后选择合适场次报名参与。
“啊!蘑菇”系列工作坊活动策划团队
UCCA公共实践部丨刘令仪、李晨露
1000小食丨小样、天同
特邀嘉宾丨康健、刘张铂泷
工作坊嘉宾

康健
西瓦西Seivsfarm农场执行董事。有机农业5年,蘑菇种植3年,采用低科技low-tech还原自然好味道。

刘张铂泷
1989年出生,艺术家、纪录片摄影师,关注与科学知识生产以及城市空间生产相关的跨学科实践。作品曾在泰康空间、中间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等机构展出。参与拍摄的纪录片作品包括:院线纪录电影《大学》(2021)、《大河唱》(2019),系列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2022)、《我在故宫六百年》(2020)等。

小样
食物创作者,在北京生活第 13 年的福州人。2021年创立“1000小食”文化品牌,持续记录和传播中国家庭食谱,希望“为离开家的人,在饭桌上建立家”:围绕家庭食物、个体记忆和本土文化,创作田野手记《1000小食报》、策划食物系列工作坊“在地厨房”和家庭食谱展览;2023年深挖自家味道,开发“1000小食”零售产品。

天同
1000小食联合发起人,在北京生活第12年的西安人。追寻风味,珍重情感,爱酒爱人。
项目发起方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秉持“持续让好艺术影响更多人”的机构理念,致力于促进全球对话与文化交流。2007年,作为非营利美术馆,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于北京798艺术区中心地带对公众开放,占地总面积逾10000平方米,场馆主体建筑为1950年代的原厂房改造而成。目前,UCCA已拥有北京主馆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上海UCCA Edge和北戴河UCCA沙丘美术馆3座场馆。除提供艺术展览、公共项目和研究计划外,UCCA还包括致力于公益事业的4A级基金会、为儿童提供全方位艺术教育的UCCA Kids,以及专注探索艺术跨界合作的UCCA Lab。在连续荣获中国杰出美术馆荣誉的同时,UCCA也为全球艺术机构的发展开创了独具特色的一体化运营新模式。
合作方

1000小食是创立于2021年的本土饮食文化品牌,通过邮件通讯、播客、独立出版、策展与食物工作坊等形式,持续记录和传播中国家庭食谱。我们相信,对食物及背后承载的味觉记忆而言,“亲口吃到、亲手制作”是任何媒介形式都无法替代的体验,食物工作坊是文化传播的全新途径。
1000小食以“在当季、在本土、在当下”为体验设计核心原则,充分调动每位工作坊体验者的知觉和情感,建立起每个人与生活、与自然的连接,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