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小食报 #59 「两个声」的福州人

图中释义来自小程序「榕典」
在福州,本地人用「两个声」(音似:啷噶哴)指代不会说福州话的外地人。小时候听到「两个声」的场合,多是在人后谈论起那位刚刚搬进本地社区的外来务工青年,或是家族中唯一的北方媳妇。
或许是本地人语气中透露出的疏离和不至于伤人的嘲弄,让我对「两个声」的意思产生误解,以为是形容人说话方式怪异。
我受到的福州话熏陶,就是这样一边听、一边看着说话人的神情和肢体来领会。其中许多字义,我听得囫囵,但因为不妨碍理解表意,也不需要开口学,所以未曾细究过。
直到最近参加了一场家宴,我才弄清「两个声」的意思。
一位本地企业家和他的家人在办公室里张罗午饭,我因为参观来访,顺势被留下吃饭。饭桌上,他们热情地喊我夹菜、吃工厂后山养的鸡、刚从海边采买的海鲜,也询问我之前的经历、在福州的生活区域。一回对话结束后,距离两米长的圆桌一端,两位阿姨切换成福州话聊天模式,看着我讨论:她说话是不是有点「两个声」?
那瞬间,我对再次开口说出过于标准的普通话感到有点尴尬,仿佛人鱼被同伴看见自己竟然长出双腿。
类似的「两个声」时刻还有:外地朋友来福州,找我带路,即便是去离家不到两公里的一片新建遗址公园,我也因为倔强不看导航,而领错方向。朋友取笑:「小样,你是不是一直在假装福州人!」后来再接待外地朋友,我索性学会坦白,「这地方我也是第一次来」。
坦诚自己跟福州不熟,对一个福州人而言,更需要勇气。毕竟,这是曾经塑造了我的「家」。
离开家的十三年,福州建成地铁,老仓山和上下杭都从老城变成了商业街区,而我小时候的家也经历了拆迁、回迁。新家附近,已经认不出来自旧家的内河。
这座城市变得常逛常新,每次回家,总有第一次去的地方。

摄于冶山公园,这里曾是福州城的起点
…
前段时间,我和来福州游玩的朋友,一同乘船体验了福州内河的「水路交通」。在福州市中心的一座地铁站边,我们来到黎明湖公园水段的乘船码头,登船后,负责售票的码头人员同我们一起离岸,变身船夫。
这是一艘有龙舟头的船,也叫「福舟」。
不同于在公园人造湖中游荡的感受,这条水路从东西河汇入白马河,最后通过船闸汇入水位更高的西湖,全程约 3.2 公里,船行用时略少于步行时间(步行约 48 分钟),沿途风景也带来了一种在河道中散步的体验:
两岸榕树护着河道,几乎遮蔽了城市街道和建筑,也隔绝了行车的喧嚣。水草中可见泰然站立的鹭鸟,路过本地境庙停泊的龙舟,小船每穿过一座河上的桥洞,像是影像中黑场,揭开新一章沿河风景。
乘船带来了从未体验过的视角,我得以瞥见城市交通系统里的「闲笔」,也看见缓缓前行的福州,恍惚觉得目的地是小时候的家——穿过夹道的芒果树,再过一座水泥桥。
丧失地方性的「两个声」,常常让我在亲近这座城市时产生耻感,但当我开始接受、面对这件事,我坐上了这艘搭乘游客的船,耐心听福州大叔讲完「白马王子」的故事……

福州西湖上停泊的「福舟」
…
食物一直以来是我与人、和家建立连接和了解的方式。但在福建的饭桌上,我也没有那么熟稔。
饭局上端来一盘糟炒田螺,我去要牙签,同桌的长辈惊讶地叫道:「什么!小样你竟然说要牙签!」原来,本地饭店早就将田螺壳末端剪去,方便吃的时候用嘴嘬,谁要用牙签扎进螺肉,再从螺壳中拧出来,就露了怯。
因为小时候的我太挑食,好多食材未能在我离开家乡前解锁,更别说像从小生活在海边的福建人一样熟稔地拆解螃蟹,或用一根筷子就翘起整片虾姑壳。鲍鱼和鱿鱼的内脏,我是在异乡厨房才学会端详;小鲨鱼的粗糙外皮,我还没亲手摸过。
最近,我认识了一位连江县的海鲜生产商。当我兴冲冲地找到他,希望他能带我去码头看看时,他回复道:

我又有一种「两个声」的感觉。
但我又鼓起勇气,继续追问了他一晚上,关于连江的本地鳗鱼的来源、本地人寄送海鲜的方式和渠道,最后他留下了一句话,也触动了我。

食物果然是我面对「两个声」窘境的出口。
去年,1000小食推出了「福州玲珑肉燕」和「福州暖暖芋泥」两款产品,由此,我走进了芋头田、肉燕工坊、食品厂这些本地食物诞生的现场。
我是一个小时候不爱碰海鲜的福州人,所以今年的行走,我想从福州连江县的沿海渔村开始:如何全面认识本地海鲜种类?渔村不同季节和对应物产有哪些?现代物流系统中,海鲜的传送链条都经过哪些环节?海鲜如何成为一个沿海家庭的「食物通信」?一颗鱼丸在过去三十年经历了什么变化?
我也期待1000小食的读者中,若有对福建海洋渔业特别了解、或从小生活在海边渔村、或对某一种食材和沿海食物制作工艺熟悉的朋友来联系我。我们一起捡起这些飘在海上的碎片。
我的联系方式
微信:young_1000pieces
也可以在即刻、小红书搜索 @小样_Young 找到我。

摄于闽江下游的最大支流大樟溪

摄于连江县黄岐镇古石村

1000小食是创立于2021年的饮食文化传播品牌,持续记录和传播中国家庭食谱。以食物为媒介,探索人与人、人与家的关系。为离开家的人,在饭桌上建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