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小食报 #60 要年年有鱼鱼鱼啊!

1000小食的读者朋友,新年好!
2024年是1000小食的第三年,我开始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逐食而居」。走进了更多地方的家庭饭桌、也尝到了一些从未了解过的风味:
有可以在嘴里释放 40 分钟麻感的新鲜花椒、真的有突出花草香气的秦岭蜂蜜、水煮天妇罗般的山西「沾片子」、吃起来有鸡肉质感却极鲜的河豚鱼干,还有在昆明拉祜族餐厅吃到加入小茴香的鸡肉烂饭、漳州大排档里吃到的菠萝粒炒鸭内脏、乐山老铺里油润如花生酱质地的翻砂红糖搭配碱水味凉糕……

图:来自搭档 Tiantong 的年度总结
…
好吃的是数不完的。
不过回到我的家乡福州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对如何建立本地连接感到茫然(《「两个声」的福州人》)。好在到了 10 月,一条围绕「鲜」展开的在地线索渐渐浮现眼前。
「寻鲜」还是福建给予的灵感:福建有沿着海岸线出产的新鲜渔获,和海边人为保存食物而产生的鱼干或鱼肉制品;沿着山脉,又有产自武夷山的菌菇、笋和发酵,和闽西客家人自养的土鸡和猪。福建还有许多独特的提鲜食材与调味品,不显山露水,藏身于各地菜系背后,为其点睛……
鲜包容山海,有时是复杂的平衡,有时是极致的食材本味,有时又源自食物自然的形态变化。

图:记录在小红书 @小样 Young 上的寻鲜笔记
鲜味太丰富,又太微妙。
我想,只能从身边的风味开始。离福州最近的渔港,就是福州下辖的连江县,距离近的好处就是能常常去,于是这里成为了寻鲜的起点,没想到最后也变成了今年鲜味研究最主要的田野。
在连江,我认识了归国做水产的返乡青年阿力。第一次见面,我向他表达了想要去到港口一线观察的愿望,却得到了一盆凉水:「如果你们(作为新手)去到港口,大概率是搭不上话的。」
在随后的旅程里,我们去到了福建五六座中心渔港,确实只是看着人们忙碌,只记下了渔港弥漫着的浓烈味道——果然这不是「到了一线」就能建立的联系。想想海鲜食客与海洋之间的距离,只有更遥远。

图:位于泉州石狮市的祥芝国家中心渔港

图:位于福州连江县苔菉镇的北茭渔港

图:渔港的风吹过挂在晾衣架上的鳗鱼鱼鳔
但几个月走下来,我们陆续有了收获。一来得到了许多研究渔业、鱼类的老师点拨,二也有阿力一样坦诚的年轻从业者,分享他们切入行业数年走过的弯路,「鲜」超出风味层面的复杂性也被我们慢慢描摹出来:
鲜,是整条水产产业链的价值追求。从鱼离水的一刻起,鲜度的衰败就让每个环节的人们齐心竞速,从渔船捕获、存储、运输、码头分销,到市场批发、工厂加工、菜场零售。但从业者的玩笑又说道「水产没有水,哪有产」,每个环节的人在协作的同时还在互相博弈,于是消费者见到的鲜里,往往带着水分,藏有人心。

图:在渔港被单独挑出零售的「杂鱼」
海边人说「一天水、一天鱼」,鲜是他们自然的生活经验。从他们那里,我们学到:新鲜的水产闻起来,是海水的味道;用手捏住鲜鱼的鱼鳃两侧,晃动鱼身应该是「硬邦邦」的;马鲛鱼丸「有咬劲」,是因为鱼的质地让老师傅搅打起来都会胳膊酸胀;只要控制好工艺,家庭做的鱼露可以吃起来不「死咸」。
鲜中,还有人的情感纽带。连江的本地小海鲜,竟然可以最快 18 小时就送到大洋彼岸的纽约!送的又不过是几种海鲜、几罐腌菜、几袋本地鱼丸鱼干,价值还不及运费。远赴海外的连江人有离乡打拼的决心,鲜味却是家人不惜成本、突破时空送上的关切。
鲜味的溯源,也是从饭桌到海洋的识途。同样的鱼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称呼,不同地方同样称呼的鱼,却又是不同物种:我们真的认识它们吗?而几种鱼的价值曲线,就能反映人们几十年的捕捞历史,折射出人与整片海洋的关系。野生大黄鱼如何卖上天价?渤海刀如何成为传说?一块糟炸鳗鱼、一粒鳗鱼丸的背后,我们是否能获知一条鳗鱼的来处?鱼不应该仅是「渔业资源」,它们也是海洋生态的主角。

图:从一粒丸追溯一条鱼,正在变得越来越困难
从「食鲜」到「识鲜」,除了风味形容,还有许多故事、常识与细节应该被讲述。
…
新年伊始,我们将这几个月的寻鲜之旅封装为一枚海鲜礼盒,借此讲述这些故事。
年年有鱻(xiān),鱼有三条,就够鲜了。
在1000小食定制的「年年有鱻」礼盒中,你将以不同方式尝到九种「鱼」的风味:有失而复得的至鲜渤海湾带鱼,有封存新鲜的活冻中国枪乌贼(鱿鱼),有鲍鱼之乡连江的养殖八头鲍鱼,还有代表沿海渔村饮食文化的鱼丸(鳗鱼、马鲛鱼、墨鱼)和鱼干(黄鱼、肉鲳、油鳗)。

图:每种食材的品相、规格见链接详情页
传统的礼盒讲贵重,我们的选择则为了美味与故事:
「渤海刀」清蒸后有一抿即化的鲜嫩,也有渤海湾阔别它十几年的期待;鱿鱼白灼有新鲜脆爽的风味,也有「争鲜」道路上技术与人心的博弈;鲍鱼与肉同烧能增添弹牙的惊喜口感,同样惊喜的是养殖技术让它从殿堂走入家常;鱼丸、鱼干里,能尝出海边人爱吃的鱼种真实的味道,也有沿海渔村那里真切的感情。

下单提示:
- 下单后约 7 天后开始发货
- 所有食材为冷冻产品,到货后请及时查收
- 为保证最佳鲜度,带鱼、鱿鱼均为鲜活状态下冷冻,未做三去处理,需按照礼盒中附赠的操作指南进行处理
- 收货后如有任何问题,都可以私信小样反馈(我的微信:young_1000pieces)
我们也准备了一份「只要动手,就能上手」的食材料理指南和菜谱建议,在礼盒的每种食材包装上,也清晰标示解冻方法、烹饪时间。每种食物的料理详解和深度故事,将在礼盒的小报里讲述,当大家把这些食材料理好,端上春节饭桌时,能与家人分享更多。

图:提前收集的大家对海鲜礼盒的痛点和需求
尽管锁鲜技术更迭、物流效率提升,海鲜越来越常出现在内陆饭桌,我们对食材来源的认知却更加模糊。生鲜电商能送来方便、快手的「三去」海鲜,或许也让我们慢慢远离了认识食材原貌的机会。
在北京时,生鲜电商是我购置海鲜的主要选择,但与常年包办采购与掌勺的父亲第一次来到它们的门店时,他却选不出任何一种海鲜,说它们都「没生气」。当时我似懂非懂,但今年走访各地后我才明白,如果你用手触碰过一条鲜活的鱼、凝视过一只扒着网箱的鲍鱼,可能才会感受到什么是「新鲜」——没有见过,无从想象。

…
「年年有余」,是人们对富足的祈愿。「年年有鱼」,是对好吃之人的祝福——如果能「年年有鱻」,那幸福便要从锅里溢出来了!
1000小食探索「鲜」的旅程才刚刚开始,远远谈不上专家,也做好了许多认知将在未来被颠覆的心理准备,在2025年,我们仍然想继续沿着海岸线和水系行走,实地探访更多鲜味之源。
去年从人类学者的口中,听闻一个很喜欢的词「萍聚雾散」,过去形容海商行贾,聚散无定所,却能共抵风浪。
今年的寻鲜旅程,也希望与更多伙伴同行,一同丰富对「鲜」的理解和诠释。共同的出发点可能是好奇、可能是求知、可能是求真,这在当下的生活里可能都被划为「余」,却正是这种「余兴」能让我们一直走下去,走到海阔天空——何况还能遇到那么多好吃的呢!
祝「年年有鱻」,祝你我,祝大海。
新年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