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min read

1000小食报 #61 保持通信

1000小食报 #61 保持通信

《1000小食报》的读者,你们好!

这是一封短信,主要是为了通知大家,《1000小食报》目前使用的邮件推送平台「竹白」即将关停,为了不与读者朋友们失联,来信与大家更新我的联络方式:

  • 习惯在手机端阅读的用户,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小样 Young」,继续获取来自《1000小食报》编辑部的田野手记和活动动态。
  • 除此之外,小红书、即刻也都是同名账户 @小样 Young。小报编辑部的邮箱地址即日也更新为:[email protected]

自《1000小食报》在 2021.8.10 发刊以来,迄今收到 5000+ 读者的订阅,其中更有 3000 多位的读者仍保持着邮箱收信的方式。如果你非常喜欢这样的通信体验,请告诉我。

未来一段时间,我会继续寻找满足这样体验的邮件推送工具,也会将《1000小食报》的历史内容缓慢迁移到新的平台。

在平台迁移阶段,《1000小食报》的所有更新也将通过公众号来完成。

1000小食的开始,是我通过邮箱投递出第一份小报的时刻。过去三年半的时间,1000小食报的专栏也留下了这个品牌成长的每一足迹。

所以对我来说,《1000小食报》并不仅仅是一份电子读物,或者传统意义上的 newsletter。

邮件通讯最开始带来的连接感,促使我想要与读者在真实的空间见面,于是有了「在地厨房」这样的工作坊项目;

在田野手记中的书写,从最开始的个人家庭食谱,渐渐变成了行动倡议,我也在邮箱中,收到了身处世界各地的朋友,用文字诉说着的家与味道。

去年搬离北京后,我的「田野」变得更为真实、具体,饭桌随着我们的迁移而发生流动。《1000小食报》的田野手记,也衍生出了多样的形态,比如去年我们在成都完成的《麻婆豆腐·溯源笔记》。

下半年到福建后,我们又沿着「鲜」展开探寻。春节开发的「年年有鱻」海鲜食材礼盒,也满足了自己将小报和食物一起送达的心愿。今年,1000小食仍以「鲜」为线索,展开对不同地方饮食和家庭食谱的记录和传播。

在路上的时候,小红书、即刻这样的平台,自然成为记录即时想法与触动的地方;而能够承载绵延书写与阅读的空间,无论是在互联网还是生活中都十分珍贵,我们仍会继续寻找、记录。未来保持通信!

如果有需要,可以通过邮箱/微信直接联系我:

  • 邮箱通信地址:[email protected]
  • 个人微信号:young_1000pieces(如果添加的话请备注:小报读者)

小样

2025.2.27